近期看了几篇关于“谢绝参加同学聚会”和“退群”的文章,很有意思,也有些认同。
我也曾经退过群,那些无故被微信朋友拉进去不明所以的,一年半载毫无交流,每天叮咚不停,索性设置了“免打扰”;再接着觉得占内存,直接删除并退出了。
凭什么谴责那些退群的同志很多年前会和别人一样,觉得那些“退群”的同学好拽好不近人情,大家都是同学,同窗数年的情谊怎么令你憎恶到要退出啦?
现在想来,这就是一个自觉自愿行为,和人品和情谊毫无关系。我们常常谴责那些退群的同志是不是有点“作”了,其实自己不知不觉加入到了吃瓜群众的队列里,没有任何调查和思考,才真是最让人憎恶鄙夷的。
没有交流和互动的社群无异于没有灵魂的躯壳,存在即失去。
有了微信这一社交工具,各种人际交往基本都用微信维系着,各种微信群更是层出不穷。工作的、同学的、家校联系的、兴趣爱好的等等。除了必要的工作经常接收信息和沟通,大部分群除了刚建立时有热度,现在都是“僵尸群”的状态。于是,一些成员渐渐退出并删除了,无可厚非啊!即便是同学群,分开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路,三观早已不在一条线上;没有交流实属正常,退出也在所难免。
因此,一个微信群失去了日常性的有意义的沟通交流,传递有效信息;常年累月只有几个人在里面打招呼聊寂寞,这样的群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呢?让它躺在微信里可以“孵出小鸡”吗?
那么,有人退出了凭什么要谴责?
在实用主义时代里,一个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只会平添诱惑和消耗剩余时间的社群,都可以大胆而坚决地退出和删除。
我曾经的一个高中同学就非常有勇气和想法:微信是工作联系必须的,但是他不喜欢也不发朋友圈,直接就把朋友圈关闭了。他的解释是刷朋友圈很占用自己的时间,平时好的朋友会保持电话联系和见面相聚,其余的也不需要微信大块时间沟通,何必开通呢?是的,这种想法很干脆明确,我们竟找不到任何理由质疑。
然而很多朋友就会说了,既然不联系不喜欢发动态可以不刷朋友圈啊!也可以不看群消息啊!为什么要做得那么决绝地退群呢?
好吧,在这样一个浮躁不安的社会里,有多少人有强大的自律规范自己的生活?
在进入微信群的初期我们会有很多动因:同学、朋友、学习等等。不管初期是否很强烈加入,进去之后发现原来这样的群不是自己所期待和适应的,甚至还有些是讨厌的销售群体。那么,碍于情面不退出,天天在微信里小红点不停,你敢保证自己永远不会被打扰和浏览?
人类本就是有好奇心和窥探欲的动物,即使不交流也会禁不住想要看看别人说什么做什么。
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在群里从不发言,但群里发生的任何事情一样也没落,每件都知晓明白着呢。
这样一来,每天闲暇时就会不自觉地翻开群动态,占用自己越来越多的时间和消耗很多无谓的精力。群里小伙伴的不同信息会让不同观看者产生不同的情绪:激励、诱惑、挫败、落差......这样岂不是平添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