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菜巷 蔡确 广灵宫 万仙妃 邱二娘
菜巷,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东街。进入菜巷,会发现巷口的官方指示牌为“广灵路”,而巷内的门牌都是“菜巷”。这两个命名与这条巷子的两个历史有关。
菜巷蔡确府第
菜巷命名之初,使用的并非是现在这个“菜”字,而是代表姓氏的“蔡”。宋神宗时期,官至右丞相的蔡确府第坐落在巷內,巷子因而得名。
蔡确,字持正,宋嘉祐四年考中进士,官至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丞相,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蔡确从政于北宋王朝内忧外患之际,任职期间备受迫害。宋神宗死后,蔡确为“山陵使”,负责治理神宗丧事。元祐元年被排挤出朝,罢为观文殿学士出知陈州。元祐二年,其弟蔡硕犯招权纳贿罪,蔡确受到牵连被夺职,贬于安州(今湖北安陆县)。而后又遭被小人所害,被贬新州,开创了宋廷朝臣贬至岭南之先例。此后不久,蔡确病逝。
南宋祝穆在其编撰的《方舆胜览》一书中,曾赞颂泉州人文之盛,“四六句”一目有云:“欧阳之后,六人亚魁虎榜;曾公以来,四相辅治龙池。”而蔡确就是这四相之一。
万仙妃宫
广灵路这一得名源于巷内的广灵宫(又称万仙妃宫)。万仙妃宫原址在泉州府东湖畔由泉州刺史王潮建,现宫址在鲤城区东街广灵路35号。1998年泉州市政府公布几条对外有影响历史街巷更改名称,其中菜巷改名为广灵路,体现广灵万仙妃宫的历史地位在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声望和影响。
万仙妃宫始建于唐僖宗乾符六年,至今已有1133年历史。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著名道教宫观之一,历代香火旺盛,远近善男信女纷至沓来顶礼膜拜,万仙妃娘娘(俗称万氏妈)的信仰遍布泉州城乡。
万仙妃宫万氏仙妃的由来
传说远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末,泉州行春门外东湖边上居住一家普通的农户,家庭主妇称万巧娘。东湖一带的乡里乡亲都称万巧娘叫万氏。万氏孝敬公婆、善待邻里,为人脚勤手快、俭朴持家、和谒可亲。在娘家时又跟着父亲(江湖郎中)学得医术医道,精通民间的草药,经常为乡亲和邻里采药治病。她能对症下药,妙手回春。在历史上缺医少药的岁月里,万氏一生医治过很多乡亲的病患,救活了许多平民百姓,为桑梓造福。万氏自然成为东湖边上的良医,邻里乡亲十分爱戴地称她万氏妈。
几十年后,万氏头发花白成为老太妈,那一年农历三月十九,近黄昏时,万氏提上一篮换洗的衣衫到七星墩去浆洗,可是直到红日西沉,还不见老太妈归家,家人急忙分头四处寻找,不久发现老太妈坐靠在七星墩边的石块上,气息全无,大家一看都说:“万氏妈坐化升天去了。”
后来传说万氏妈显灵,乡里乡亲也需要向万氏求医讨药,因此众乡亲集资在东湖边的乾清桥边坐子向午的地方,建一座宫宇奉祀万氏,宫额称“万氏妈宫”。宫内供桌上放上许多草药,乡里乡亲很需要向万氏求药。万氏妈就是由人变成为“神”的。
万氏仙妃显圣智退黄巢义军
唐末,统治阶段对庶民百姓残酷剥削与压迫,全国各地旱灾严重、五谷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农民四处揭竿起义。黄巢义军声势浩大势如破竹,由江浙入闽,不日挥戈直指泉州,驻守泉州府城的官吏听说黄巢兵临城下个个怕得要死,一些士绅富人听到义军临城怕得屎急尿流,星夜纷纷把家人宝眷、金银财帛装上大车,向南安诗山金淘的山村避难而去。
有一天黄巢义军才过万安渡,不一会儿已到东湖边上,落日余晖近黄昏时忽见树下坐着一位老媪在织草履鞋,且又一边对过路的兵丁侃侃而谈:“泉州城中兵马如林,城池非常地坚固,千万不可冒犯。”又指着远近到处埋伏无数精兵……“所谓的精兵”,原来是刚割完稻谷,稻草一束束晾在田间候干未收。有个黄巢的兵丁好奇地询问万氏:“您织这一双这么长的草履鞋给谁穿用?”答曰:“给我的乌喃囝穿。我的乌喃囝身长丈二,坐在城墙边把脚伸入护城河玩水。”黄巢的部队看到泉州城池十分坚固,城外到处有埋伏防卫,心里有些害怕,再听老媪说自己的乌喃囝身长丈二、实在是奇人。因此黄巢官兵迅速绕道由城边西南方向溜之大吉。黄巢军秋毫无患,泉州城安然无恙。
泉州刺史王潮对万氏妈十分敬仰,便请封她为“护国英烈万氏仙妃”,并于泉州东湖之畔建庙,庙额曰“广灵”。
菜巷万仙妃劝民向善
东湖边上的农家农忙季节最烦恼的事是自家的孩童无人看管,有的农妇欲把孩子带到万氏仙妃宫中,让他们成群嬉戏,农妇们安心下田间耕作去。晌午时回来招呼自家的孩子,孩子们不啼不哭。有的稍大一点的孩子向母亲说:“我们都不饿,有位老奶奶给我们糕点吃呢!让我们在宫里玩,不准到宫外湖边去。”乡里乡亲互相传闻,越讲越是稀奇古怪。于是附近带小孩的农妇要下田间时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寄托在万仙妃宫中,且自觉放一两个铜板在香案供桌上,并合掌祈求万仙妃代劳照看自己的小孩。
传说有个卖糕点的老五习惯到万氏妈宫香案桌上拿铜钱,同时把等份的糕点放在桌上。日子久了老五滋生邪念,不相信有关万仙妃灵应的传说,且认为香案桌上天天有钱,拿钱不付货没人知道。有天老五大着胆子,把万氏仙妃桌上的铜钱拿完转身要溜出宫门,谁知一时间晕头转向,东碰墙西撞壁无路可走,刹那间撞伤了头,抬起头望见神龛上的万仙妃板着面孔怒目而视,老五身不由己跪下向万氏仙妃磕头求饶,保证以后不敢再做亏心事。
有人认为老五是做贼心虚、产生了幻觉,自己碰撞受伤擦破了头皮的,可是无论好坏,老五这件丑事不正是劝导人们不该贪小便宜吗?
菜巷梁克家还愿建万仙妃宫
梁克家未出仕时,梁母太夫人为了儿子的仕途,亲自往东湖万仙妃宫祈求万氏仙妃庇佑梁克家仕途长进、高官厚禄。梁克家高中状元并官至宰相,梁母太夫人就应向东湖万仙妃宫还愿。后梁太夫人目疾病患,梁克家到万仙妃灵前求药医治,梁太夫人服下几服草药后目疾痊愈了。根据《闽书》记载,宋谆熙十三年(1186年),梁克家丞相将东湖万仙妃宫移至菜巷,宫额为“广灵万仙妃宫”。
菜巷泉州温陵书院应运而生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历史上出过好些名人:北宋仁宗朝左丞相曾公亮、吕惠卿、蔡确,以及南宋高宗朝右丞相梁克家都是泉州人。相隔不上百年泉州出过多个丞相,当年泉州人好像长高了。克家其宅后金池历史上很有名气,乡人为了泉州这块风水宝地、泉州的学风能够永久保持,泉州的父老即筹资在东街蔡巷广灵万仙妃宫边购置一大片土地,欲兴建《泉州温陵书院》,拟待梁丞相告老还乡后,请他来温陵书院讲学,教化泉州的子民。但事与愿违,温陵书院尚未落成,梁丞相却在京都任内病故了,终年五十九岁。众人的愿望终成泡影。
经过十多年,江西学者朱晦翁(朱熹)派任同安县主薄,朱子对府城泉州出过很多人才,有蔡确丞相、陈逖、黄仁颖、梁克家等状元不乏其人,又是一带温陵气候十分适宜,为此朱熹经常来温陵书院讲学,由此泉州文风大振。所应运而生的温陵书院为泉州人立下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后来朱熹去世,里人才将温陵书院改为“朱文公祠”,以此纪念朱熹。民国初泉州东隅办起国民学校,校舍即将昔日的朱文公祠修理改建,因学校在东隅衮绣铺境地带,即命名“衮绣小学校”。现在的东街菜巷泉州东门小学,就是当年衮绣小学校的校园。“广灵万仙妃宫”正在现东门小学校舍的北侧。
“衮绣”这个名称,大体上是形容封建社会仕大夫的官吏穿上锦绣华丽之服饰,有别于劳动阶层的粗布衣。泉州历史上有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学者所居住。如北宋仁宗朝宰相蔡确府第在菜巷。南宋孝宗朝宰相梁克家府第在第一医院的北侧金池一带。明大学士秦钟臻府第在凤池。明南安伯府第(郑芝龙)在五中校区,明何乔远府第在何衙埕。清洪承畴府第在通天洪衙埕,清提督万正色府第在万厝埕,清靖海侯施琅将军府在通源(原民生农校校区)。
增祀庄脚妈
明清时为衮绣铺广灵铺境神庙。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庙中又增祀另一神祗“庄脚妈”,即清末惠安农民起义首领邱二娘。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四日为神诞日,四乡来祀,香火旺盛。
邱二娘(1833~1855年),女,泉州河市(今河市镇)人,着名反清女领袖。邱二娘被捕后不久被押送泉州,受尽严刑拷打,全身上下几无完肤,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同年六月十四日,邱二娘被押往泉州南校场执行凌迟之刑。
行刑者将她的衣服全部剥掉,一丝不挂的将其绑在凌迟架上,临刑前邱二娘不禁仰天长叹:“天意啊!”然后便闭上双眼,咬紧牙关,忍受着自己那赤 裸身躯上的皮肉被刽子手一片片地割下来……数个时辰后,邱二娘便香销玉殒了,时年仅二十二岁。
邱二娘牺牲后,惠安、泉州、仙游一带民众塑像奉祀,称之为“仙姑妈”、“游路夫人”、“庄脚妈”。后人编有《血染桐江》剧本颂扬其英雄事迹。后来,惠安、泉州、仙游一带民众塑像奉祀,称之为“仙姑妈”、“游路夫人”、“庄脚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