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未接触哲学时,我的世界相比于我接触哲学后的世界是极其小的。我很不幸,在大学之前我竟然从未接触哲学;但小时候的我们绝对是都有过短暂的一次接触。毕竟小时候的我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那个时候的我们绝对会好想知道这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那天上到底有什么?好想去看看?也会很期待长大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是大英雄,是科学家,是大老板等等很多我们很崇拜的一些人。于是我们多次询问大人们关于这些问题?一开始他们会把他们所知道的尽量告诉你,同时也会把他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及价值观(不一定适合你)灌输给你。可慢慢的他们也不再回答他们所认为的这种不实用且幼稚的问题,可惜我们的小学,中学也无哲学的科目,便无人给我们讲解,无人同我们讨论,我们便只好作罢,放下哲学这门科目。我想就此教育问题说两句,若是能让我们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哲学,建立起适合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今天的社会风气也不会如此这般功利。而正是由于我们从小不加思考就直接吸收父母或他人普遍的价值观(赚大钱),社会普遍功利便也见怪不怪了。
在小学,初中,高中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断绝了我对哲学的思考,心中只有家人老师周围人给我传输的价值观(考上大学就行啦),在这里请注意我并不是说考上大学不好,而只是说你是不是活在适合自己的价值观里,这很重要。
直到我来到大学后,我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陷入迷茫的,所幸,现在接触哲学还不算晚。于是我拿起了我放下多年的哲学科目,开始了对人生的一种思考,时常会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也会由人联想到宇宙,而宇宙是何其地浩瀚无边,竟容纳了数千亿个和地球差不多大的星球,地球好似宇宙的一粒尘埃,而我们只不过是这座星球的微生物而已。如此渺小的我们便觉得可有可无了,人生的意义便更是难寻。这让我不禁更加抓狂。
于是我便搜寻各种哲学书籍,以便快速找到宇宙的终极真理。我先从《论语》下手,想从孔子老人家那儿找到,可论语里做人准则和处世之道太条条框框了,没有着手处,就比如孔子说的仁,孔子他老人家对每个人作出仁的回答都不一样,我一直想弄明白他老人家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庆幸的是他的学生曾子向他老人家替我们问了这个疑惑?可曾子给我的这个答案始终让我觉得不靠谱,有三个原因。第一,曾子说是忠恕,这分明是两个意思,那是一啊表情表情第二,各大学者对这两字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很难统一。表情表情第三,这不是孔子他老人家说的,是曾子告诉我们的,很难相信这真是他老人家的意思。至此之后,我对孔子的哲学便告一段落啦。
于是我又转向其他诸子百家,孟子,我研究不多,他所说的义和孔子的仁一样,让我摸不着头脑。
于是我便不再深究开始转向道家,老子,老子的思想给我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越究就越出不来,他所倡导的道让我感觉就是宇宙本源,终极真理。而无为就是按照事物的本质规律决定为或不为。但我很快就败下阵来,我琢磨不透这种大象无形的道。
庄子,我认为他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永久保持快乐的人。就连生死这种事情都能被他轻描淡写为一种平常小事。他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不是在说人一直在死亡中,又一直在重生中。人生的每一刹那都包含着新生,也包含着死亡。就像每一天都包含着白天,也包含着黑夜。不过庄子之学我认为是治愈心灵的良药,可以当做我处世的态度,但不能定其为终极真理和我的价值观。因为一个人立于世,是有责任为社会服务的,而庄子弃官流浪的避世态度我认为不符合我所要的价值观。
再后来我看了《明朝那些事》,认识了一位大儒——王阳明。于是我开始接触了王阳明的心学。于是我生发出来了很多大概念,什么万物一体同仁,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特别是当看到王阳明说人人皆是圣人,人人皆可成圣,更是惊大了嘴巴。那个时候的我只是稍稍读了下王阳明,因为王阳明的这种心学让我感觉和成功学都是一样的套路,空话多不实用。后来课本上以及老师都说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让我就更加觉得阳明心学就是成功学,是心灵鸡汤。
于是我便放下了阳明心学,看向了佛教,释迦摩尼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佛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咋一看,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佛相这句和王阳明的那句人人皆为圣人是一个意思啊。看了很多大儒的哲学,我早已了解到圣人的学问似乎都有相通之处。释迦摩尼提倡法无自性,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空的,都是没有的,甚至自己都是空的,是没有的。而正是我们有着我的,你的,他的,这种概念才会让我们无比痛苦,才会让我们妄想,让我们执着这种自以为有得这种事物。而释迦牟尼告诉你一切皆空。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em]e252[/em]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是无法也不愿意修炼成那种状态,所以佛教也是有缺陷的,把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也给看空掉是不可采取的。但是佛教有一种智慧是值得学习采纳的,就是保持正念,觉知当下,只有当你觉知到你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你的每一刻才是真正的你在做主。于是我便对佛学也不再深究了。
后来我还是拿起了王阳明,因为我相信一个言传身教的人,把一个大厦将倒的大明朝硬是给扶正了,看其人生事迹,无论人品,事功,学问可都算得上一等一的。并且阳明心学风靡中外500余年,相传不绝,在日本更是掀起一股潮流。种种看来,阳明心学就此随便定义为成功学应欠考虑啊,那对阳明先生是一种不理解,可对我们自己那绝对是精神上极大的损失。我不认为我对阳明心学全部吃透,我就我所知道的告诉大家吧。阳明心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致良知!若要稍微具体些就是他的《四句教》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
无善无恶不仅是指心,也是指世界,指宇宙,指万事万物。因为阳明先生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也是阳明心学常常被别人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原因之一。王阳明说内心与世界是不可隔离的。阳明解释说:“天没有我的心,谁去仰它的高,地若没有我的心,谁去俯它的阔,而心又是天地的主宰。”咋一看,有点诡辩论的感觉。除此外,薛定谔猫实验可作证明,便觉得阳明心学唯心又唯物。所以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无善无恶的。而我们很多人老是跟自己过不去,非要把这世界分个是非善恶,一个二元对立世界。有这必要吗?比如我们人人都喜欢的钱,在我们手上肯定是觉得它是善的,那它在肚子里就是恶的。又比如我们人人都厌恶的鸦片,对我们健康人来说它是恶的,那它对那些疼痛无比受不了的人就是善的。所以这万事万物无关乎善,也无关乎恶。我们的世界也绝非二元对立世界,它是一个整体融入的世界。比如光照进黑暗,认为世界是二元对立的人会以为是光驱走了黑暗,而认为世界是整体融入的人会以为是光融入了黑暗,黑暗还在,在光融入不了的角落就有黑暗,而光一走,黑暗也就全身现啦。如果你还不够相信世界是整体融入的,你了解一下宇宙的起源就知道。科学家们解释:“宇宙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奇点,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后来发生了大爆炸,才有了时空。”从这次解释中可以看出在一开始的时候整个宇宙都是融为一体的。看来阳明先生提出万物一体的概念是值得推敲的。度阴山先生也由这句话定义出了王阳明的世界观,即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是指念头,即想法,是有善有恶的。意是由心感应外在的事物发生的。所以也对应王阳明解释的内心与世界是不可隔离的。了解王阳明的事迹都知道,王阳明的军事天赋极高。观其平定宁王,赣江剿匪,都是谈笑风生地就使敌方灰飞烟灭。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位统帅去打仗,必定是时刻神经紧绷,不敢稍有差错。《孙子兵法》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存亡生死之道,不可不察。而像王阳明这样能够气定神闲,谈笑风生的讲学,还能够一边打胜仗。能够把仗打得这么轻松的,遥望历史长河,寥寥可数,光中国恐怕也只有谢安,孙膑,诸葛亮。我想我们都极其好奇阳明先生打仗的诀窍在哪?很幸运,有位同学向阳明先生替我们问了这个疑惑。王阳明说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就八字,自己悟去吧。没办法古人都是这样惜字如金,不愿详做解释。根据王觉仁先生的理解,他说之所以阳明先生干什么事都很轻松,就是因为他不动心,只动脑子,只动身体。所以我们经常说自己心累,心累才是最大的累。哪怕没忙的时候都是一种累。而动心你可以理解为是你欲望,情绪,闲思杂虑等驱使你的心。再比如我们要做一件事时,你动心就是在想:我能不能做好这件事。而动脑子就是在想:我怎样做好这件事呢。度阴山以这句话定义为王阳明的人生观,即内圣外王,一边使自己的人格不断臻于完善,一边锐意进取创建出属于自己的不世之功。
知善知恶是良知
什么是良知,良知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这点可从孟子所说的四心里知晓,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正是这四心构成了我们我们的道德意识。第二是超越万物的宇宙本源,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即宇宙规律和终极真理。遵循道就是致良知。也难怪阳明先生会说:“人人皆可成圣。”原来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良知在。而能否成为圣人就看你肯不肯致良知啦。度阴山先生以此句定义阳明先生的价值观是致良知,就是自我的价值实现。自我价值一实现,我们自然就能够感到快乐。至此我有一个困惑在这里给解开啦。我相信读过
孔子的论语都好奇过孔颜之乐是怎么来的?看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怎么还不改其乐呢?其实不难看出来,颜回是在致良知,孔子说颜回三月不违仁,而仁就是处于时刻致良知的状态,同时颜回时刻伴孔子左右好学乐学,吸吮孔子的精神食粮也是在时刻体认自己的良知,即致良知。其实所有古圣先贤的书籍都是用来体认强化扩充我们的良知。所以陆九渊会说六经皆我注脚,便也不觉得奇怪啦。当然良知也不是那么容易致的。据阳明先生自己所说就是良知被私欲给遮蔽了,所以阳明先生又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而人欲不是指所有欲望,是指那些不正当不合理的欲望,去人欲的工夫据阳明先生所说就是念念去人欲,即时时刻刻都保持正念,觉知当下,觉知自己的念头,一旦发觉有恶的念头就和它磕到底,直到把它去掉。咋一看,这里竟然用到了佛的智慧。其实在未创建心学之前,阳明先生就儒释道,宋明理学,陆九渊心学当时中国该有的哲学都研究了遍,从而才创造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阳明心学。所以阳明心学可以说是集中国哲学的精华。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个是阳明心学的着手处,也就是修炼阳明心学的方法论。看见格物,也许大家会感到陌生。格物出自《大学》里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以看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格物致知是修身的方法。格物在阳明先生这里是在念头上格,因为阳明先生提出了一个概念——心即理。万事万物的理都在心里,所以格物只是格其念头。所以最要紧的入手处,无疑就是要在待人接物和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保持良知在场。简言之,就是要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终保持观照和觉知。也许会有人觉得这样太累了,是的,我承认的确很难修炼。但这样至少我们的心灵是彻底自由的,人生时时刻刻是由我们真我做主,不会陷入到那物欲的世界迷失自己,也不会由我们的恶习小我控制奴役自己。其实人生不光是修炼,凡事生活中值得做的事情都是需要付出我们极大的心力的。如学习,工作,照顾孩子,恋爱等等。由此我们也终于理解了曾子将死时才对弟子们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告诉我们要时时觉知,一不小心良知可能就遮蔽啦。
好了,阳明心学的介绍至此结束。我不能说我的理解是对的,更不敢说全部吃透,我之所以打那么多字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展现我的博学,只是想给大家推荐一下我认为是有精神价值的哲学,同时这样也对我是一种体认良知,强化记忆我所学的阳明心学,把它推荐给你们也是践行我的良知,也就是致良知,实现了这种价值感,我也会发自内心的感觉到快乐。
所以对阳明心学有兴趣的同学我希望你们自己去看,自己去领悟,才知道阳明心学是不是适合你自己的价值观。而此刻的我将选择阳明心学是作为我的价值观,至此后我也将视其为我的终身精神食粮。同时我希望大家看完我这篇文章后,若有新的领悟或者有不同于我的见解,我希望可以分享出来,愿多多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