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心臆
《论语·先进第十一》22:话糙理不糙

《论语·先进第十一》22:话糙理不糙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1-03-10 18:45 被阅读0次

    《论语·先进第十一》22:话糙理不糙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从言为心声的角度讲,常常是“话糙理不糙的”。

    《吕氏春秋》中讲“说者,悦也”。从这个本源出发,说话这种事,传递信息倒还在其次,关键是取悦他人,让他人感到愉悦。沿着这个思路,春秋战国开始出现了一大批纵横家,他们舌灿莲花,能够将话说到人的心坎上,进而调动各种力量为自己所用,甚至到最后,所调动的力量连说话者本人也难以驾驭了。

    关于“说话”这件事的功用,历来就在“传递信息”和“取悦听者”之间摇摆。即便是今天我们普遍认同的“言为心声”,认真琢磨一下,也是一个“传递信息”和“取悦听者”兼而有之的混血儿。

    《论语·先进第十一》开篇即是孔子的定论:“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沿着孔子的这个定论,颜渊显然是属于追随孔子于陈蔡的“先进于礼乐”的弟子,应当归于朴野之人的序列,朴野之人说起话来,更多的倾向于信息的准确传递,大多数是话糙理不糙的。

    话说众弟子追随孔子周游列国,这一天,来到匡地,忽然就被匡人围困起来了。虽然不至于像原始部落那样支起一口大锅,要把孔子等人吃掉。却也凶险的很,原因是匡人错把孔子当阳虎了。阳虎一行前脚跑来欺负完匡人,孔子一行便来了,匡人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这种情况下,斯斯文文的找匡人理论是行不通的,最好的对策便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礼记·檀弓》讲: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这个“畏”便是“子畏于匡”的“畏”。关于“畏” 有一种说法:他人以非罪害己,自己又因畏而不得分说,因此为其所害者。至于“畏”的发挥场景,便比比皆是了。比如畏罪潜逃,畏首畏尾,畏敌怯战等,畏罪潜逃又不幸横死,因畏首畏尾而蒙难,因畏敌怯战而被杀。这些都符合《礼记·檀弓》中所讲的“死而不吊者三”中的“畏”。

    孔子幸亏没有在匡地遇难,否则,绝对属于“死而不吊者”。

    弄清楚了这个大背景,我们再来看师徒两个的对话。

    孔子带人先跑到安全地带,颜回后来也慢慢赶上来了。看到颜回赶上来,孔子说,我以为你蒙难了呢!颜回对老师说,先生还在,我怎么敢先死呢?

    今天我们看这段对话是带有超时空观点的,我们都知道N年后,也就是孔子七十一岁时,颜回还是早死了,完全没有履行当年他的承诺——“子在,回何敢死?”

    提到孔子,读者都会有一种刻板印象,觉得老先生完全就是一副义正言辞的生人面孔。提到《论语》,同样也是将之奉若经典。经典之中,怎么会有人情味儿,会有没有那么多技术含量的调侃呢?

    钱穆先生一口气分析出颜回这个“何敢死”的三重意蕴。孔子尚在,明道传道之责任大,不敢轻死,一也。弟子事师如事父,父母在,子不敢轻死,二也。颜子虽在后,然明知孔子之不轻死,故己亦不敢轻身赴斗,三也。

    其实,哪里有那么复杂。只不过是九死一生,刚刚脱离险境后的口不择言。老师说:“吾以女为死矣”。徒弟说:“子在,回安敢死?”

    话都说得冷冰冰的,那场面却一定是荡气回肠的。少不了师徒二人忘乎所以的抱在一起,少不了涕泗横流,少不了卿卿我我我我卿。

    要知道,此时追随孔子周游的,可不仅仅是颜回一个。想象一下其他弟子看他两人抱在一起惺惺相惜的场景,一定是又酸又辣心的。

    没办法,谁让这位高徒最让孔子得意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先进第十一》22:话糙理不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um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