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最近表露出,想学钢琴。我和孩子爸爸也是打算给孩子学一门乐器,单纯的就是培养个爱好,佛系的想法,不刻意要求考级,定什么目标之类的,目前线下的机构都是要求考级的,我也是做了相关的攻略的,想着到五岁再正式去接触一下,选一项去学。
可能平时搜学习钢琴的信息多了,今天就刷到一个孩子弹钢琴的视频,小朋友洋洋洒洒的坐在琴凳上谈了完整的一首曲子,我第一反应是哇塞,好棒呀。
没想到的事,翻看视频底下的评论也是惊呆了我,全都是在吐槽这个孩子手指,坐姿,吐槽孩子弹的是个啥,评论都是一群琴童的父母在为这个孩子“指点江山”,我看到一个妈妈非常中肯的评论,她说:“国内琴童和非专业老师逮到个学生就点评的首先肯定是手型,因为只有这个才能显示出自己是“了解”钢琴的。
这是我看到为数不多的算是鼓励的评价了,可想而知,网友对一个几岁孩子多么的苛刻。为什么作为成年人,我们不能给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多点鼓励和肯定呢。
李开复曾在自传中写道: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他认为人们往往对感兴趣的事情才学习快速,才是自己天赋所在。
所以任何一件事情,先是从喜欢开始,先喜欢上去做,才能去坚持做下去,才能在后面的时间严格的要求自己。对于一个初学钢琴一年半的小朋友,能每天坚持坐在钢琴前弹上一两个小时,没有任何负面情绪,我觉得已经是很厉害的事情,就这个态度已经超越了一大半以上的琴童了。
我突然想起来之前有人跟我说,孩子学钢琴特别的费妈,是不是太多的琴童父母,孩子一坐下来弹琴,就开始口若悬河的指点孩子,两个小时不眠不休的去指正,指导孩子。试想一下,你在做一件事,有人一直在你旁边不停地说你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你还有心情去做吗?你也会烦躁,郁闷吧。换位思考,是不是也能理解孩子的情绪。
我觉得任何一件事情,首先是去做,去坚持,最后才是加以专业的要求。就像学英语一样,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英语口语太土,不敢开口和孩子对话,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旅居海外的大学教授,他说,他在国外教书十几年,依旧说着中国式的英语口语,他的学生也没有说,听不懂而影响他的教学,和他在国外的生活,他在他的个人新媒体号上鼓励大家,要开口说,不要担心纯不纯正,只要你能说,别人就能听懂,你不开口,永远没有进步,更别提纯正了,所以现在我每天都会陪孩子读会英语绘本,放心了心里的包袱。
兴趣对于不走职业的孩子来说,就是丰富生活的一种调味剂,喜欢为主。对于学钢琴的孩子,只是为了多个兴趣,不用太刻意的去要求手型,坐姿吧,当然这也是来自一个不懂专业人士的看法,佛系一点会不会对孩子有更好的启发作用呢。
对孩子;少点批判指点,多点鼓励,嘴下留情,你轻而易举的一句话,可能会给别人带去很大的伤害。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