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贞观政要》-读书笔记23

《贞观政要》-读书笔记23

作者: 静静伴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4-03-04 18:43 被阅读0次

政体第二(10节)(以下正文、译文均摘抄自骈宇骞《贞观政要》)

徵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理。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理。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即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

译文:

魏微说:“五帝、三王治国,并没有更换国人就把他们教化好了。施行帝道就成其为帝,施行王道就成其为王,关键在于当时的帝王是如何施行治理和教化的。查看一下典籍的记载就可以知道。从前黄帝与蚩尤作战七十多次,当时可以说是乱得很厉害,但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很快实现了天下太平。九黎作乱,颛顼出兵讨伐,平定之后,仍不失其为治世平安。夏桀昏庸淫虐,商汤将他放逐,商在汤统治的时候就实现了天下太平。商纣王残暴无道,周武王起兵讨伐,到了武王的儿子成王的时代也实现了太平盛世。如果说人心逐渐变得狡诈难测,达不到淳朴,那么到了今天,人应该全都变得和鬼魅一样,那还能施行教化吗?”封德彝等人无言以对,可是他们还认为魏微的话不可相信。

注释:

1、五帝:黄帝(轩辕氏,姬姓)、颛顼(zhuan1  xu1)(黄帝的孙子)、帝喾(ku4)(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尧(帝喾的儿子)、舜(跟轩辕氏没关系,姓姚)。

2、三王:指夏、商、周三代明君,即夏禹、商汤、周武王。

3、九黎:又称东夷九州。远古时代的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一带,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上古传说中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出于此,神话体系中的后裔羲和、等也出于此。

PS:

1、本节魏徵细述了夏商汤三代的战乱和安定以及不同国君及不同民众共同缔造的或同或异的国情,表达了不同百姓在圣君治理下都可被教化天下太平,而同时期的百姓在暴君的治理下,则会揭竿而起,显得不受教化,得出一个主旨国民是否能被教化这件事,不在民在君。也反讽了封德彝提出了人心逐年演变会愈发狡诈难测的命题。

2、普通人处事亦是同一个道理,不能仅看到事物的一条现象规律就妄加揣测,比如封德彝下定结论民众的不受教化是人心变坏,没有看到民众变化的诱发原因。凡事应当透过现象本质,否则你看到的所谓规律反而会迷乱了你的思维。

相关文章

  • 贞观政要

    读《贞观政要》有感 近日观《贞观政要》,读到一句话“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意思是说在遇到危险事不去扶持...

  • 读《贞观政要》(2):《贞观政要》编排体例及各卷内容

    《贞观政要》之“贞观”,即唐太宗在位及治世时所使用的纪年年号,该年号起始于公元627年,迄止于公元649年,凡23...

  • 谈《贞观政要》

    打我记事起我就爱好读书,家中父亲书橱里的哲学、诗歌、历史、小说、国学等各类书籍我都如获珍宝,一一把玩,爱不释手。虽...

  • 《贞观政要》摘句

    1、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2、求木之长者,比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比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

  • 《贞观政要》笔记

    《卷一·求谏第二四》 ①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 ②君暗臣谀,危亡不远。 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

  • 《贞观政要》笔记

    《卷一•君道第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

  • «贞观政要»笔记

    ①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②备预不虞,为国常道。 ③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

  • 从帝王教科书《贞观政要》谈起

    从帝王教科书《贞观政要》谈起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君臣对话的政论性史籍,凝聚了太宗治国的理念与智慧,是古今...

  • 读《贞观政要》有感

    近日观《贞观政要》,读到一句话“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意思是说在遇到危险事不去扶持,将要摔倒时...

  • 《贞观政要》读书分享第三十天

    《贞观政要》,唐代吴兢的作品,是一本政论类史书。 《贞观政要》主要内容记载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经济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贞观政要》-读书笔记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wl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