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光,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绝地逢生的希望。然而——心若没有了敞亮的空间,光,只会对我们避而远之。
在我的认知中,我一直都坚守一条原则,那就是:困时你没雪中送炭,那么,荣时你也不必锦上添花。
字面意思浅显,我想深层意思大家应该也不难理解,若是以“装不懂”为由来坐享其成,我想,这大抵是极易让人识破并感到反感的。虽然这个世界存在很多好人,但好人的善意并非给予每一个人。
或许是生活给我们制造了太多的磨难,以至于我们在陷入一筹莫展的状态时总显得浑浑噩噩,茫然到怀疑人生。
可是,这种慌张的状态,对解决问题有用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完全没有丝毫意义。可是也不缺少有人会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等着别人来搭救自己走出困境。
我常常在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区,甚至是同一个年龄阶段,为什么每个个体的观念会产生那么大的差异?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差不多的个体不应该表现为大同小异吗?
可能相似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你不懂人心,亦不能用自己的认知去推测别人的想法。如果有人真的能够像蛔虫一样渗入别人的思想,那么,很好,你绝对可以应聘FBI的一把手。
真的,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就能成功。我想大多数人应该在某些地方看到过:以后你的收入水平大抵会和你亲密的5个好朋友的收入平均值相近。这个原理,我想不难理解——完美地反映了你所处的圈子所带给你的潜在价值。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就个人观点:我觉得生活中总是不乏有人把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同于“我认识多少人”、“我认识谁谁谁”,然后将所谓的光环往自己的人脉网延伸。
可是,这样有意义吗?我想,只要你陷入一次困境,你会很快明白:大多你单方面所建立的关系人设都是一厢情愿,可能很多隔着屏幕的名字都只是“躺尸”罢了。
前些天,我因个人原因给将近70多位微信好友发了一条砍价消息。当然,不是群发,回复我的一并致上谢意。我统计了一下,其中有58人回复并砍价,将近10位无应答,剩余人数直接显示“你还不是对方好友,需要发送证信息”。
显然,我已从对方好友中除名。不过,这并不意外,因为作为“躺尸”,我只是对方列表的“不活跃”,换做是我同样会删除,而且我也会定期整理自己微信好友列表,删掉一些人。
对于那58个人,大多是我的初中校友,同学以及高中同学,几乎是有应必回,只有少数没回。这是为什么?自己简要分析了一下,中学以前的关系都比较纯粹,没有利益关系,也不像成人之间存有人际矛盾,三观价值差异及偏见等。
当然,不是说中学以后没有真正的情谊,只是少见罢了。相信大家心里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也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吧。
说完人际中与他人的关系,亦然如何管理与自己的关系也很重要。
曾在一篇推文上写到:著名演员黄渤在没出名之前,周围的人总是对他怀有偏见,用“歧视的眼光”和“欺凌的行为”对待他,以至于让他觉得这个世界都是坏人,因为自己遇到的都是坏人。
可是,当他努力,从演员到影帝,获得一个个荣誉后,他发现自己周围的人对他奉上前所未有的尊敬,自己的世界好像全部被好人占领。
人?真的是人吗?还是被这个世界和社会经过包装的一种社会形象,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却又时不时会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初心是什么?大概就是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自己想要的就努力实现,别人的不屑一顾终究只是你眼里的过眼云烟。
生活——不慌,亦别在所谓的人际设想中迷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