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米其林放榜了,入選110家,獲獎20家,是一個令人雀躍的好消息。
不過在放榜之前幾個月,大家探討的是,能夠摘下美其林至少一顆星,等於是躍上枝頭當鳳凰,保證座無虛席,生意興隆,奇怪的是有人居然拒絕米其林加諸在身上的光環,怎麼會這樣?
拒絕米其林的,多半已經拿到米其林
先是去年有南僑集團的點水龍餐廳,就婉拒了米其林的評選;後來今年二月,台灣第一位摘下米其林星星的江振誠,關掉新加坡二星級餐廳,把星星還給米其林,回台灣自己開的RAW餐廳;國外也不少這類例子,像是法國米其林三星餐廳「Le Suquet」主廚布哈(Sebastien Bras),去年宣布退出米其林,希望能擁有自由精神,無壓力地追求對料理的熱情。
除了追求自由創作之外,在香港就碰到一個困擾,一旦摘下米其林星星,有些餐廳的房東就來要求加租,使得這些星星餐廳不是被迫搬遷,就是利潤銳減。
不過請注意,上面提到的點水樓後來在36家「必比登推介」赫然在列,而RAW摘下米其林的一星,可見得米其林帶來的名聲地位、訂位人潮,是很難抵擋得住的。
從這個過程,你獲得什麼啟示?
得獎,是有用的!而且是非常有用!
得獎,是一張最好用的大名片
想像一下,我們見面了,我跟你推荐一家餐廳叫作「鮨野村」,你可能會反問我:「是哪個一ˋ?是一二三的一嗎?還是義大利的義?」很明顯的,這家餐廳你連聽都沒聽過,可是只要我說,這家餐廳是米其林一星喔,你就覺得有點沒面子了,馬上會自己去百度!假使花得起錢或有重要日子,你會想去訂位,越貴越有面子,這就是米其林帶來的品牌效益。
把這個啟示用在個人的生涯布局上,只有一句話,先得獎再說!
很多年輕人,尤其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文清,或是逢世俗成功必反的憤青,會覺得得獎不過是一坨屎,是商業炒作,污染了自由創作的純淨心靈,扼殺了美好的世間運作,惡心至極。
我真的懂這種說法,但是我說過,基於職場專家這個角色,我堅持走務實路線,告訴你職場的實際遊戲規則,而不是跟你坐在雲端大談虛無飄渺的理想。
而,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
即使我到了地球最後一塊人間淨土:文學創作,扉頁的作者簡介,一開頭寫的一定是這個人得了哪些獎,因為讀者信這些!
或是,當我經過路邊的餐廳,即使是再普通的早餐店或快炒店,都掛著紅布條說電視節目「食尚玩家」推荐,因為客人相信這些!
更不用說有人在名片上印滿學歷與頭銜,因為陌生人相信這些!
得獎,代表有實力
我辦過九年的廣告獎,你知道那些ECD(執行創意總監)是怎麼拿到高薪三四百萬的嗎?沒錯,就是靠得獎,因為企業客戶信這些!得了廣告大獎,就有了江湖地位,也有了跳槽議價的籌碼,薪水可以三級跳。
當然,這也很讓人詬病,因為得獎的廣告不見得產品賣得動,有的還不如一些促銷型廣告,像菜市場那樣嘶吼兩聲來得俗擱有力。這個情形,和奧斯卡有的得獎電影是票房毒藥沒兩樣。
這麼說,還是有人會不屑,堅持不去比賽得獎,別人的詮釋和這個人想的將會完全不一樣,這個人以為別人會讚賞他不流俗,錯了,他聽到的會是,
「得不到獎就說一聲,哪裡來這麼多廢言?」
是的,別人會認為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罷了。不過這個人如果像江振誠那樣,先得米其林,再把米其林歸還,別人的看法就不同了,甚至進一步說,連退回去米其林這件事都可以加分。
因為他超越了米其林,超越了人間的頂級標準,屬於神級人物。
趁年輕,把獎項拿到手
當然,江振誠是令人佩服與尊敬的,他這一次回台灣,目的是培養台灣的人才,但是從他在法國蹲馬步,到最後攀上顛峰的過程,仍然可以看到世俗成功是有規則可循的。也就是說,如果有實力本事的話,
先得獎再說!
哪天不要這個獎了,也再說!
總歸一句話,人在江湖行走,要先驗明正身,證明自己有本事。至於要走獨樹一格的路線,等到別人看到你有本事再走不遲。有時候,生涯發展順利與否,和努力無關,而是要弄清楚優先順序。
只要能夠幫你臉上打光的,不論是學歷、資歷、得獎,或頭銜,趁早拿到,趁早幫你墊高位子,往上爬一個層級,這個層級的薪水比較高,發展性也比較寬闊,前途更是亮麗多了。
在這世界上,沒有聲音就等於消失,沒有獎項等於平凡。
洪雪珍簡介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政治大學新聞系
--台灣知名職場作家,網路點閱數經常破百萬人
--中國二級心理諮商師執照
--暢銷著作:《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
--歷任: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報社行銷經理、古典音樂電台行銷公關總監、報社主編、雜誌社長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