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个修行中的广告狗 @LOYAL乐颐广告
前言一个身不由己的世界的旁观者
我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人,自我觉察就成了我自我治愈的一个方式。
自大学起,我就不停问自己,“我究竟是怎样的人?什么使我发自内心的愉悦?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将来我想成为如何的人?选择过如何的人生?”到现在仍未找到答案。
《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说“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身不由己的世界旁观者。我的天性里仿佛有一种渴望自由的基因,凌驾于我的意志之上,并时常拷问我的灵魂,让它陷入无法挣脱的痛苦之中;有时我觉得它一定是一个有多动症的问题青年,在我的世界来回走动,不断地向我发问,甚至使我难堪。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我是个怪圈》,我是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作者侯世达这种不停思考喃喃自语的文字风格,很像日常时我的心理活动写照。而对于自我觉察时思考的那些问题,我越来越迫切,并且渴望找到笃定的答案。我想,找寻自我这件事情,就像长跑时掉进的一条昏暗僻静小路,心里害怕迷了路,也不知何以走到这里,更觉得前方没有尽头,但我所知道的,仅仅只有“继续跑下去”。
(接下来是正经读后感)
DAY1第一章论灵魂及其尺寸 2019/2/15
“一只羔羊是否也拥有不容轻视的灵魂呢?还是说,羊排就是太过美味,令人无心多此一扰?”一只鸡是否有内在性,也会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我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我们是如此理所当然地主宰其他生物的生死,更具体的来说,是认为其他生物并不像人类一般拥有独立思考的灵魂,所以“杀人”带来扼杀灵魂的羞耻感,内疚感,“而杀鸡”不过是杀死一块有生命的肉,就像拍断牛排的筋使其肉质变得鲜嫩,那样简单。但是我们又如何能武断地做出结论,认为:鸡是没有灵魂的一块肉,鸡没有自由意志,鸡没有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呢?
DAY2 引言与第二章 摇曳在恐惧与梦想之间的那只电灯泡 2019/2/17
看了很多“学霸型”的读后感,觉得自己恐怕要在 总结全文-提炼观点-得到启迪-延伸思考 这方面做一些训练补充。参加这个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并不是我从书中获得某些新的知识,恰恰在于我发现一无所知。
几点启发:
1、证实偏见,思维方式的怪圈
我是一个很容易将读书笔记写成日记的人,这恐怕跟我启发式的思考方式有关。如作者所说“我认为一个人仅仅能说服那些本来就与其所宣扬的立场相当靠近的人们”,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证实偏见”,类比来说,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过滤器,当我们看世界时,它会自私地捕捉那些“我”认为正确的观点,自动过滤那些不赞同的观点。
研究表明,证实偏见是影响大脑做出判断的主要因素,让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以及记忆出现偏差。这种伴随我们一生的“选择机制”,在经年累月中塑造了每一个人眼中的哈姆莱特。这是一个走不出去的思维怪圈,却也可以说我们因此创造了一个参差多元,富有生命力的世界。
2、世界是建立在误读之上
证实偏见,继而让我想起姜文在《十三邀》说的一句话“世界是建立在误读之上”。作为读者是自由的,一本书在作者写完之后,就和作者无关了。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以自己看世界的偏好,来对作品进行一次误读,也是作品的一次再生。而文本也因读者的参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以及存在的意义。
(当读者可真好呀)
3、“无我”与利他主义
“我”是什么?想起梁文道有一期谈到帕菲特的《理与人》。关于自我同一性这一问题,帕菲特认为“我”并不存在,有的只是一连串记忆、情感、心理上的联系、关系、连续性而已。既然“无我”,我们也不必害怕死亡,甚至于看待财产的眼界也会不同。如果50年后即将死去的我,与此时的我,并不是一个人,那么我会选择把当下的财产分给那些真正贫穷的人,而不是留给50年后的我。
感触很深的是,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从利己上升到利他的高度,那不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崇高,而是因为眼界不同、境界不同,高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