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出生后如果没有基本的社会化过程,即使具有人的遗传,也难以出现人的正常心理现象。因为人的思维源于语言系统,而语言系统源于人类社会生活。个人要掌握语言,必须先通过抚养人来学习言语(即语言存在和表现形式)。所以,个人必须经过以抚养人为代表的社会教育才能形成人的正常心理。
对人的生命现象而言,心理发展是终身性的。但是,最重要的阶段仍是人的早年,从出生起到18岁前后是人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基础发展阶段。由于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所以这一阶段的外部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心理发展规律既有顺序性,又有相互关联性。从基础心理现象发展顺序而言,人从出生开始,其心理发展依序为情感、言语、社会性、认知方式、观念、性格、自我意识等。相互关联性则指这些心理问题彼此牵连、互相影响,以致解释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时要追溯到人的早年。
人在生命早期出现的具有人性的心理反应首先是情感表现之一,即依恋现象。
依恋是人在初生时对身边某一稳定抚养人专一的依赖与眷恋、不愿其离开的情感现象。
对抚养人依恋现象一般会保持到12岁上下。当人进入青春期以后,就开始出现与依恋期相反的心理表现,一般表现为与抚养人争自主、独立的权利,还出现与抚养人的想法或要求完全相反的行为表现,即出现逆反心态。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功能将逐渐减弱。
言语是人表达自己并与人交流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通过感知和学习获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出现早晚与发展情况取决于早年情感抚养的程度。
言语水平还影响或决定一个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一词又称社交,是表明一个人是否擅长与人交往、是否喜好合群的一种心理现象。社会性发展良好的人,往往擅长与人交往,也好交际,心理学上称之为亲社会性。相反,社会性发展不好的人,往往不擅长与各种人接触或亲近。所以,社会性的发展往往基于人的情感抚养水平和言语发展水平。
认知方式不同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从感觉、知觉开始,到记忆、心象与思维活动,可显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但是,认知方式更多地体现在后天的认知活动中,系后天心理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稳定的一种学习与社会认知的风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性格首先强调的是与社会有关的行为方式。
其次,性格还强调后天形成,尤其是受到早期抚养人的养育方式的影响。性格形成有关键期,而最基础的关键期是12岁之前,因为人在这一时期仍处于心理依恋期,会为求得所依恋的人的喜爱而改变自己。
从字意上理解,观念的“观”字就是“看”(也可包括听、嗅、味、触),而“念”字就是念头,即想法。显然,观念是在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头,在看到的同时形成的想法。所以,观念是指人在接触客观事物的同时形成的相应看法或想法。
观念的形成与言语能力的发展具有相似性,即越早期形成的观念越具有稳定长久性。观念还与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有关。
——摘编自李玫瑾专著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
控中的作用》
以上语句摘编自李玫瑾《幽微的人性》一书,如有侵权,联系删文。
12岁以前的依恋期,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主要来自于家庭,家庭中抚养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该让自己先成为一个榜样,先努力的让自己成长起来,这样才会给孩子更多的榜样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