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幽微的人性》
二、言语发展
言语是人表达自己并与人交流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通过感知和学习而获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出现早晚与发展情况取决于早年情感抚养的程度,是否具有稳定的抚养人固定的抚养关系,以及是否有多个亲情,抚养者不仅能够决定孩子的情感发展,还会决定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和类型,凡是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有话语的时候到的,比如亲妈或亲奶奶对待孩子的态度,就与保姆或幼儿园阿姨的态度有所不同。同样是换尿布,前者会伴随着爱与温柔缓慢,后者则机械般干脆快捷,如果抚养者对幼儿充满情感并有充足的相处时间,孩子的耳边必有丰富的爱语声音,即唠叨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就容易形成声音表象,进而发出自己的声音,当孩子有一发出声音能被抚养者及时发现并予以快乐情绪的鼓励后,孩子就会更加倾向于发出声音,从而出现与他人的主动互动,这种言语发展也为孩子日后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穷困的家庭往往疏于照顾无声的孩子,有些忙碌的母亲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其他亲人帮忙,而将孩子托付给没有亲情关系的别人去照顾这些孩子,经常处于缺乏言语的背景下,极少有机会听到浓浓的爱语,因此在进入幼儿期后,仍然不爱出声,不愿表达说话较迟。
三、社会性发展
言语水平还会影响或决定一个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一词又成社交,是表明一个人是否擅长与人交往,是否喜好合群的一种心理现象,社会性发展良好的人往往擅长与人交往也好,交际心理学上称之为轻,社会性相反,社会性发展不好的人,往往不擅长与各种人接触或情景,所以社会性的发展往往基于人的情感培养水平和言语发展水平。
观察一个人的社会性,可观察其是否亲近抚养人之外的,其他人成年后则可通过其人际关系来观察,一般而言善于表达的人往往愿意接触人,即使在接触新认识的人时也不惧怕并试图拉近彼此的心理关系,从而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反从小抚养人及依恋对象较少鸡少接触他人的孩子,往往不太表达自己,也就形成与他人交往范围狭窄的现象,这种孩子如果学习出色,往往容易向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类的领域发展,若不幸的话,从小缺乏情感,出现不善与人交流,不善表达自己的现象,上学后又不聪明且学习能力较弱,这类人就非常容易在内向的基础上增加自卑的成分,从而变得更加内向与孤僻,这是一些犯罪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之一。
四、认知方式发展
认知方式,不同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从感觉、知觉开始到记忆、心象与思维活动,可显示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但是,认知方式更多地体现在后天的认识活动中,系后天心理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稳定的一种学习与社会认知的风格,当一个人从小身边亲人的情感丰富,言语刺激丰富,其个人的言语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会观察别人的反应,所以爱说话的孩子更倾向于别人对他的注意,他会接别人的话茬,以求引起别人的关注和赞赏,由于这类心理取向会导致他的注意力倾向于外倾向于他人的反应,他在寻找并观察他人的反应时,注意力也变得异常活跃,相反在寂寞中。大的孩子因为听到的家人或外人的话语少,所以他们说话的机会也少,不爱说话的孩子会用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而事物的刺激明显比人的刺激更稳定安静,所以他们的注意力会长时间的放在物品上,更容易专注,这就导致一种现象,有的孩子非常活泼伶俐,看上去非常聪明,但学习成绩一般,而有的孩子极少说话,却注意力稳定,学习出色,前者容易成为领袖式的人才,后者则容易成为研究型人才,他们之间的差别不是治理问题,而是因抚养方式不同,由言语、社会性发展不同所决定的,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角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