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苏老师在孩子们上学伊始,就在内心谦卑的平等的把孩子们当成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与众不同个体。当每一个孩子在内心有了对自己的认同感,当他们不同程度的体会到自己在集体当中的不可或缺,孩子们自觉地觉得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他们在一年级时,走近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发自内心抒发各自声音的时候,他们是自然的精灵。我的女儿最近在追邢淑红老师的写话辅导,邢老师让孩子们在家里找动物与动物对话,与家里与默默无闻的椅子交朋友,在家展示自己的服装秀……这些贴近生活的元素没有孩子会侧目扭头,闭口不言,即使不能到户外,老师选的看图写话中的图片也是美丽的大自然。前几天,孩子在写春天时,笔下就流出桃花爱穿粉衣服,梨花喜欢白纱裙这样的句子,让人眼前一亮。我家女儿一年级上半学期已经开始了写话练习,刚开始她为了和同学比谁写得更长而苦恼,没几天就有一点愁眉苦脸了,我鼓励她少写,甚至可以只写一句话,但是这句话是需要经过思考加工的美的,凝练的,传神的句子,她经常会因为自己想到了一句特别的书面表达兴奋不已……苏老师领着二年级的孩子自编故事和童话,这是多么畅快的思想放飞,童话不在经典课本里,其实就在孩子们的脑子里。很多老师会给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或格林童话等书籍,我个人觉得这些经典童话好虽好,但结局都非常套路,情节跳跃大,所以我和孩子精挑细选了罗尔德.达尔的系列丛书,书中令人意料之外的,精彩的情节常常让我们手不释卷。如果读完童话只附以惋惜,感慨,我觉得是不够的,童话应该是让我们眼睛发亮的。苏老师三四年级进行的读书晚会,我身边的老师有组织,场面温馨,浸润感强,互相影响作用大。我想身在其中的大小人儿一定在那一刻享受着世界最美的宁静。再大一点,小姑娘,小伙子们就不满足于简单的接受教育了,他们需要释放他们的能量和热情,如果他们能主动承担起辅导周围同学或者弟弟妹妹的重任时,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会空前膨胀。孩子们就可以完整的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道德尊严。那他们随着年龄渐长,心智就会良性循环而几乎不会出现青春期叛逆,所谓青少年叛逆不过是人们给正常的但心理或多或少受挫的孩子所取的一个固化我们思维的一个代名词,人们通常就可以将心理问题推之以合理的解释……
分层教学,说起这个词,我还有一块心病。记得一次学校大教研,有一位很好的语文老师分享了她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平时表现差不多的小组进行教学,效果良好,值得尝试,我当然头脑一热,对这种简单的以分数形式进行分层的教学予以了并不委婉的批判,教研完了以后,有几位相知说我太直性子了,别人都说好听的无关痛痒的话,你为什么就提意见?我一时无言,有悔意,但心理并不觉得有不妥。也许因为我在小学低年级也是所谓的中差生吧,觉得老师站到一个道德的高度,简单的归类会有损孩子们的自尊感受而已。分层教学绝不能搞形式化,就拿作文来讲,语言基础不太好的孩子,我们可以教会他们直接通过理解,背诵应用的途径表达,低年级语文老师都会在教学比喻句时举一些例子,这些孩子只要记住会用通常就得高分,但是,有一些孩子会不屑于直接引用这些被背烂的句子,总想着要与众不同的表达,我的女儿就总不用我直接告诉她的句子,总会自己思考一句类似的,当然,并不见得她会取得很好的分数。我觉得这些孩子才是老师分层中需要精心呵护的,我们常常因为教学太匆忙,往往很容易否定一个孩子灵光一现的但却不太通顺的句子,我们经常会扼杀想象力,久而久之,看似活跃的课堂不过在重复一些老套的语感表达方式,渐渐地,学生失却了生机。教育离不开“自由”,自由之灵魂源于尊崇内心的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