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有哪些?
1,公司什么都做,是馅饼还是陷阱?
不管你是投资理财,还是创业做企业管理,首先要学会如何看懂商业模式,理解公司运营背后的逻辑。
公司的商业模式是该多元化发展还是应该集中主业?金融改变了商业模式,但金融体系的内在机理是促成“劣币驱赶良币”还是反之?多元化隐含什么陷阱?
a,百度金融:阿里巴巴从支付宝到余额宝,再到蚂蚁金服,势头迅猛,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热潮,于是百度金融于2015年12月成立,金融跟百度主业关联不多,但百度掌握了独一无二的用户搜索大数据,能更精准的掌握用户的金融需要。百度金融涉足较晚,采取了聚焦培训和教育类这个被众多传统金融排除在外的年轻人的人力职业培训提供信贷。
它是一种三方模式。比如,学生在新东方等教育机构报名,并向百度金融申请贷款,支付学费,此后分期还款的“三赢”合作。但是,跨期交易风险出现了,一家机构老板带上千学生数千万元的学费跑路。教育机构跑路,而学生依然要向百度还款。
于是,2017年5至6月,两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和惠誉――分别宣布,将百度放在负面观察、下调复评名单,也就是百度的信用评级可能会下降。
b,再说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他的目标是2025年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前10名。
1993年海航成立,资产规模才1千万元,而2016年底达到1,2万亿元,翻了1,2万倍。怎么做到的呢?到现在,海航业务涵盖航空运输、机场服务、酒店、零售、物流、金融6大板块,旗下控制11个上市公司。
海航扩张以并购为主,2017年4月前的28个月里,海航并购的项目超过15家,并购资金超过400亿美元。
梦想是不错。扩张是不是冲动?资本是有约束的,不是免费的。
2,为什么发达国家公司在放弃产业多元化经营?
a,“岁寒知松柏”经过经济转型期,经过2008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公司应对的很好,主因专业化集中,留存的现金占比最高,危机时期“现金为王”。
b,杠杆并购LBO基金的兴起,逆转了多元化势头。基金收购过度多元化的公司,将其拆分剥离。
c,现在,美国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跨国界多元化,而不是跨行业,这也是全球化的含义,到2000年跨国界经营的公司超过三分之一。
三国演义,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好的公司是一句话能说得明白的公司,可口可乐就是买汽水的,海底捞就是火锅。
3,商业模式选择:邵氏兄弟与嘉禾影业
商业多元化既有所谓的“平行整合”,就是跨行业横向整合,也有所谓的“垂直整合”,也就是沿着产业链纵向发展。后者扩张不仅有道理,而且会很成功,特别是会对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带来高回报。
a,邵逸夫影视帝国――邵逸夫的战略是全产业链垂直发展,拍了近千部电影,旗下戏院130多家,办亚洲影展。1971年邵氏公司上市,制片量亦进入顶峰,占港产片总票房过半。
1965年,邵又进军新兴电视行业,成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后来电视获利超过电影。
而后邵氏全产业链发展的动作之一是靠TVB建立造星工厂,1971年,开办艺员培训班,全面培养新人,包括梁朝伟、周润发、周星驰。1973年,TVB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选举,产生了赵雅芝等。1982年,创办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培养了梅艳芳,四大天王。造星工厂为电影电视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通过垄断造星全过程,邵氏控制了明星的定价权。
邵氏采用好莱坞大片场制度,建造影城,流水作业,以量取胜。实施多元化垂直整合,从培养演员到电影制作、电影发行和放映,什么都做,巩固垄断地位,走大众娱乐路线,跟演只签长期合约的雇佣关系,紧紧控制片酬。
b,邹文怀的嘉禾影业。1970年,邹文怀离开邵氏,成立嘉禾。以明星制、精品制、分权制、分成制跟邵氏分开。第二年,成功说服李小龙加盟,多次创造香港和亚洲票房。后又有许冠文,许冠杰加盟,与之“五五分帐”,五度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1979年,成龙加入。1989年又美国片场合作《忍者神龟》,在北美发行火爆。
由此,我们看到,邵逸夫走的是全产业链多元化和数量路线,邹文怀集中专业、侧重精品、分权分成,拒绝多元化打张。
2000年邵氏市值过370亿港元,邵的身价超过200亿港元;而邹文怀,2007年,和女儿卖掉手中所有的股票和债券,只得总价3亿港元。嘉禾市值也只有12,5亿港元。但邹文怀的票房却比邵氏高。
对我的帮助有哪些?
明白了上市以后的公司如何全产业链多元化发展和集中产业跨国经营多元化发展的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
比较于上市后跨行业横向整合稍稍略胜一筹。
14/25天 挑战阅读《陈志武金融通识课》四,商业模式的演化 14,商业模式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