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范式下的课程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蔚然
(一)时代背景
从科学层面出发,西方思想的发展有三个大范式: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现代范式的发展时间大约在17、18世纪的科学与工业革命时期。
1. 18世纪末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接着,美、法、德等国也相继开始工业革命。各种发明不断涌现,使生产力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飞跃。显著成就有1764年纺织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改变了纺纱技术的落后状态。同年,瓦特开始研究蒸汽机,五年后发明了单动式蒸汽机,并取得专利,之后又发明复动式蒸汽机,极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工业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
2. 随着蒸汽机适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部门,机器生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英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
3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发明促进发明的过程。从纺织业开始,形成连锁反应,逐步扩展到重工业,直至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也是从英国开始,发展到欧洲各国,其核心思想是“理想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一时期的学者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作为建立道德、美学和思想体系的方式。
4在此背景影响下,16、17世纪以平衡或相称的宇宙和谐观慢慢被倡导数学与机械的宇宙观所代替。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以大规模量产、工业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形式呈现,使得资产阶级实现了快速的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这是一个工业、技术管理的时代,拉普拉斯、圣西门、孔德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财富的创造不依靠战争掠夺,而依靠工业生产,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就可以依照科学方法改造自然。
5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业社会中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思想的发展。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和牛顿的机械论科学观在这时也应运而生。
(二)现代范式
在讨论现代范式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范式?范式(Paradigm)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首次提出并1《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8页2《图说天下:英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郭文钠编著3参考来源:百度百科“英国工业革命”词条4参考来源:百度百科“启蒙运动”词条5《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0页进行了系统阐述。6库恩认为,范式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在整个理论框架内,大家都接受并认可其规则、方法、理论等。例如地心说与日心说,就是两个不同的范式。地心说,是以地球为中心来理解整个世界,而日心说则以太原为中心来理解世界,它们就是完全不同的理论框架。再比如说,诺基亚手机和苹果手机,虽然都是手机,却是不同的范式。诺基亚手机代表了按键、翻盖手机时代,手机还是以打电话、发短信为主,而苹果手机则代表了触屏手机、智能手机时代,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范式。智能手机不再是主要用来打电话、发短信,而成为集通讯、娱乐、支付、出行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智能设备。范式,可以理解为一系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等集合体。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心理学层面,范式是普遍认可的共同信念;在科学层面,范式是大家公认的规律定理;在工业层面,范式是科学管理系统。
理解了范式之后,我们需要思考:现代范式是什么?科学是我们的主要迷恋之一。在生产上,它使美国成为全世界工业国家的领导;在社会方面,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由机器替代人工完成日常繁杂事务的更为闲暇的生活梦想;在思想上,它的方法已经主导自身之外的领域——哲学、心理学和教育理论领域。
——《后现代课程观》第1-2页
《后现代课程观》开篇这段话告诉我们,构建现代范式的基础是科学。科学,是现代主义的主旨和核心。而科学体现在工业生产方面,就是高效、量产、标准的代名词。工业时代,也可以理解为机器生产时代,机器代表的是机械化、死气沉沉、按部就班、可测量的、规律性的科学系统。工人们按部就班在规定的时间里上下班,每天按照已经设计好的固定流程做事,每个人的行为都已经被规定,整个体系都按照标准化流程运转,人只是这个流程中的一部分,只需要按规定行事就好。在如此工业化的社会,体现的是以笛卡尔和牛顿主义为基础的现代范式,其基本特点包括封闭、线性、机械化、非转化性等。笛卡尔的方式是“正确运用理性寻求真理”,并为此设计了四种方法论规则作为其指导原则。
规则之一:只接受哪些“清晰而显然地”呈现于心灵面前而自明的真理。规则之二:将每一困难之处“分成尽可能多的部分”以寻找更容易的解决办法。规则之三:“以有序的风格思维”,像几何学家一样沿着“推理的长带”逐步推进,从“最简单和最易于理解的”出发过渡到更为复杂的原理。确信没有遗漏任何东西”。7规则之四:复习前面所有的内容以“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笛卡尔提倡简单明了清晰的去定义显而易见的事物;如果遇到困难之处,把它分解为若干部分,从中找出解决办法;从最简单的6参考来源:百度百科“范式”7《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0页
2问题开始思考,逐步过渡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倡从易到难逐级上升推进的思维方式;回顾检查前面所有的内容,确保万无一失。这些规则表现出笛卡尔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是线性的,机械化的,可以测量的。也就是说,真理一定是确信无疑的,是可以被清楚展示出来的,同时真理是被发现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与此同时,笛卡尔倡导主客观分离,也就是身心分离,教师与学生的分离,自我与他人的分离。知识来自于外部,是客观存在于自然法则之中,我们只需要去发现它,而不是创造出来。而牛顿的宇宙观核心思想是什么呢?牛顿认为,简单而对称的数学规律存在于所有运动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对抽象的、统一的规律是可以进行测量的,与此同时显示了它的封闭性。什么是封闭性?它意味着在同一个系统中,我们只交流能量而不交流物质。犹如水在机器的帮助下,带动水车的车轮转动,而水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水,还是水,它没有变成冰块,没有变成水蒸汽,只是因其流动而带动机械系统进行了能量的转换。牛顿宇宙观还体现在线性序列化,线性序列化是数学规律的核心。牛顿所设计的公式定律就体现出了简单、线性、序列化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出,牛顿强调稳定的宇宙观,世界是静止不变的,逐级发展的,不存在断裂和突变,是可以预测的。
综上所述,笛卡尔和牛顿为主的现代范式,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有线性化、机械化、因果性、程序化、可测量等特点。这些特性在现代范式下,因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发挥了极大优势。工厂建立的科学管理体系下,工人们一切按照流程做事,每个步骤被量化考核,工人们的工作量是可以被计算的,按工作量发工资。这些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产品数量,提高了产品质量。但是,工业化时代,现代范式下,一切都是机械化的,机器般冷冰冰地,没有对人的思考。犹如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里所表现的那样,工人们为了赚钱谋生,日复一日的疯狂做工,挣扎在生产流水线上,人不再是人,而成为了做工的机器,人也因此而变得疯狂,失去人性。这样的结果是身心的分离,身体与内在的撕裂,不再考虑心理因素,人只需要完全按照要求去行事,服从命令,达成使命。
(三)现代范式下的课程观
现代范式的课程观,是基于社会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进城打工,社会组织形式开始发生转变,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就此产生,教育这时的功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人才,满足其需求。因此,教育体系引入科学管理模式,教师也按照指令形式,犹如工厂生产般,教师要预先有教学计划才能上课,学校还制定了好学生的标准,学生需要服从这些标准才能成为好学生,而不是以发展自己为主。同时,课程目标的设定需要精确、适用、可以测量,具体体现在分数上。我们通过测验分数,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这些都是标准化操作,教师只需要关注分数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学生行为是否符合标准。这些都是工厂管理的痕迹。从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课程观里,唯独没有对人的关注。也就是说,我们仅仅关注的是外在的标准要求是否达成,而忽略了人的发展。这是为什么?
因为工厂生产不需要关注人,只需要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就好。但是教育教学可以这样吗?我们是否可以把人类比为产品呢?显然不可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人性,是有感情、情绪、感受等在内的,并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所以,人不能像机器一样去操作,需要的是关注、爱、体谅、共情、感受等。人是复杂的生物体,所以有人参与其中的课程也应该是体现其人性的课程。因此,现代范式下的课程观就显示出了其忽略人的发展,过度注重行为主义,通过标准化控制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的局限性。
(四)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上述种种现代范式下的课程观,对目前的英语教学又有怎样的影响呢?根据自身的实践,我主要想谈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在英语课堂上,有一种教学方法非常古老而且也非常具有争议性,它就是语法翻译法,又被称为古典法。语法翻译教学法最初开始于18世纪的欧洲。简单来说,就是先学习语法知识,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把课文翻译出来。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语言。对应到外语学习中,就是通过母语翻译,围绕课文学习词汇,以母语为中介掌握词义并理解课文。这样的方式是我以前上课经常会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前的阅读课,我总是一句句让学生们把英语课文翻译出来,以此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课文,理解了内容。这样的方法非常的机械化,仅仅让学生们逐字逐句理解了字面意思,而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往往不甚了了。这就是一种机械式的教学和学习,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个方面体现在教学流程上。
每节课前教师要预先备课,设计教学活动,预想教学环节。上课就是按照预想的方式把这些都演示一遍。这不就是工厂里面主管给工人下达预先指令干活的翻版吗?只是更加复杂一些罢了。日复一日都是这样上课,却从来没有觉察出有什么不正常,看完这本书才猛然发觉,自己原来还停留在现代范式的课程观里不能自拔,日复一日的把学生当作工人去操练,把课堂设计的犹如工厂流水线般了无生趣,怪不得学生会提不起兴趣。那么,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问题在于缺少了对人的关注。备课,教学,首先是教人。以英语为媒介,去教授人。所以,备课的过程,是准备内容的过程,也是关注人的过程。如果仅仅是完成任务般,把教材照本宣科的念一遍,那么,就失去了教的意义。教的本质是引领,通过提问去引领学生思考。在教师的活动引领下学生去自主阅读、思考、表达。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学习才会真正发生。而备课的关键,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参与其中。
第三个方面体现在评价体系上。
我们目前的评价体系依旧是终结性评价为主。比如大学里要评优秀、入党、评选奖学金等,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看一个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如何。如果各门功课都达标,那么就符合评选条件。如果有挂科,就没法入党、评优秀等。比如,我们的英语考试成绩虽然有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但是,如果期末考试不及格,平时成绩却不让给高分。如果期末考试及格了,平时成绩怎么打分都可以。这样的评价非常形式主义,丝毫体现不出其意义。有的同学平时表现很好,作业完成积极,课堂参与度高,学习很努力,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成绩就是不及格,这时又该如何评价呢?他是否就是一个坏学生呢?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他自身参与到了学习中,很努力在学,自身发生了改变,教育的意义已经凸显,即使结果不符合标准,但是他依旧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由此看出,目前的考试评价,在很多方面依旧体现的是可测量、可评价的现代课程观思想。我们的评价体系依旧如此的简单粗暴。但是,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是否真的可以简单的用分数衡量?值得我们深思。综上所述,仅仅略举一二。现代范式在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影响深远。从课程设置到教材设计,到教学时间、学习模式、师生关系等,这些无不体现了现代范式的课程观思想。学校的科目学习,每节课设定45分钟为一节课,教材以单元形式分为不同模块,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权威,学生在学校常常被教导听老师的话,而教师管理学生是以统一为前提,所有学生都按一个方式做事就好,如果有不按规矩行事的学生,就不是所谓的好学生。郑渊洁在一篇童话故事《驯兔记》中就生动描述了这样的场景。皮皮鲁升入小学后,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但是活泼调皮的他却成为班主任老师眼里的“坏孩子”,因为他没礼貌,故意抬杠,总是有很多问题。而在老师眼里,听话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和教育下纷纷变成了乖巧的兔子,而皮皮鲁成了班里唯一没有变成兔子的人。我第一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感觉非常震撼,但是不太理解其中的深意。当我读《后现代课程观》里描述现代范式下的课程观这部分内容时,猛然想到了小时候读过的这则故事,这不就是以童话的形式来表现当今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吗?郑渊洁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现代课程思想所带来的弊端,并以童话的形式进行了抨击。当我们理解了现代范式,以及现代范式下的课程观后,需要做的是与自身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结合起来,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结合过往的经历不断反思,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我们头脑里是在以哪种范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现代范式还是后现代范式?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把书本知识装到头脑里,这也仅仅只是进行了能量的交换。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把书本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行动,指导自己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物质的交换,转换头脑里的范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