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组织”,前面有句话如下:我发现最能将后现代范式与现代范式区别开来的特点,也是对课程最具有影响意义的特点是自组织。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自组织”的重要性。在这里,再次明确“自组织“的作用。
1)“自组织”的意义
20世纪是一个充满湍流的世纪,那么它也是一个使我们意识到自组织的世纪。因为来自混沌的秩序在自组织的秩序。
【思考】看到这个“自组织”,先要旁逸斜出一下。因为我会突然想到“内卷”这个词语。当然,我是指一个人不受他人胁迫和管理的“内卷”。如果一个人有很强大的自组织能力,那是不是一种很高级的“内卷”呢?而这样的“内卷”正是我们教育要进行的方向呢?
2)自组织如何并何时发挥作用?
一个条件是干扰。只有当干扰、问题、混乱出现时——当系统尚未确定,需要继续运行以达成再确定时——一个系统才会进行自组织。
【思考】这里所说的干扰,从来源上来说,一种是来自外界,一种是来自自身。从作用上来说,一种是正向,一种是负向。比如,一年级的学生遇到下面这个问题:每排有3人,有4排,一共有多少人?他们的第一反应是:3+4=7人。因为在他的教材学习领域里,基本上求一共的都是用的加法在做,反正把两个数加起来即可。但是当我们追问“3人+4排”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的脑袋里就会出现混乱。等到二年级学习了乘法,通过学习乘法,通过画图的理解,知道这表示4个3相加,可以用乘法3×4或者4×3来计算。但是关于“同类量才能相加”的加法本质,却并不是能很快就能总结和体会。等到学习小数加法、分数加法时,这样的体会才能更加深刻: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这样的不断确认,也就是在不断的混乱中走向确定的过程,自组织也才发挥作用。
3)干扰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成为自组织过程的积极因素呢?
只有当环境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促成多重用途、解释和观点之时,干扰才能够引起自组织。
当感知干扰的气氛或框架足够宽松,没有要求迅速“成功”的压力时,当在这种气氛中能够研究(甚至与之游戏)异样性的细节时,当时间(作为一种发展因素)充足允许新框架形成时,干扰才能成为一种积极因素。
【思考】上面谈到三个“当……时”,分别从气氛宽松、研究异样性和时间充裕这三个维度来谈干扰发生积极作用,其实第二条与第一条有密切联系,第一条不存在的话,第二条也就不存在了。比如学生在做作业时,场域气氛很宽松,没有压迫,流淌的都是温暖的空气,也没有谁在旁边不停催促时,学生的作业质量要好一些。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在做事时,气氛足够轻松,时间充裕时,也才能完成得好一些(当然,个别人会因为有压力,才会将事情做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显得急躁了一些,不停催促,还会巡视,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心里有负担,做事就不会放松,就不敢怎么往下走。
这一条,虽然在讲自组织,其实也是在讲如何让学习者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写下这句话,我发现我又陷入了“结果论”里。
项目课程,需要给学习者足够轻松的氛围和足够的时间,自组织才会在80%的学习者那里发生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