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
2.趟过暗流的王爷

2.趟过暗流的王爷

作者: 影侠 | 来源:发表于2024-09-05 08:57 被阅读0次

    元嘉十六年(439年)某日,临江王刘义请萧思话、鲍照、陆展等人来府上坐,并亲自告诉他们,整整八卷《世说新语》一书校勘完毕。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瞬间松了口气——终于定稿了,不容易。

    是啊,不容易。今天能够看到的《世说新语》只有三卷,有五卷已经在历史中遗失。也就是说,当年刘义庆堪订过后的《世说新语》,内容差不多是现在的两三倍。可以想象堆在几案上,是多长的一排。

    作为刘宋帝国的文坛领袖,刘义庆组织编写和亲自撰写各类书目,起码也有一两百卷了。《世说新语》的这八卷却在他心目中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如果说《后汉书》这类是本职工作,那么《世说新语》就是个人情怀。特别是书中的人物的褒贬,完全渗透了刘义庆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刘义庆抚摸着案上厚厚的一排书,闻着纸张中透出的墨香,感慨万千。时光飞逝如电,书完成了,自己也已三十七岁,不再是当年与当今皇上穿一条裤子的毛根儿兄弟了。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刘义庆自问,却于恍惚中,记不清什么时候产生的念头。

    或许是在他十多岁出头时吧。那时的他,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在皇族二代里,他马术水平数一数二,文采更是甩出众人好N条街。他是如此优秀出众,以至于叔父刘裕经常当中夸赞:“我这侄儿,是我家的丰城啊!”(义庆幼为高祖所知,常曰:“此我家丰城也。”)。

    丰城这个地方,曾出过两把绝世宝剑——干将和莫邪。所以丰城在古代,就是代指能够挖出宝藏并且潜力无穷的地方。刘裕无疑是把刘义庆这个文武双全的侄儿子,当做了家族里最有潜力的宝藏男孩。既然是宝藏男孩,一定要成为整个老刘家未来的希望,才不辜负长辈的期待。

    又或许,是景平二年到景平三年(公元424年——公元425年)的某个时刻,因为那一年残酷的命运向二十出头的刘义庆露出了狰狞的牙齿,也打开了幸运的大门。在那两年中,自己两个表兄弟双双非正常死亡。

    刘义符 刘义

    事情是这样的:

    表兄宋少帝刘义符是宋武帝刘裕的大儿子。刘裕死后,即顺理成章继承了帝位。可登基之后这位表兄却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宠爱优伶、沉湎娱乐……总之看起来像一个标准的昏君。当时朝廷辅政大丞徐羡之、傅亮、谢晦决定做霍光,废掉他重立新君。

    按照刘宋的习惯,无子的皇帝第一继承人是他亲弟弟,即老二刘义真。可大臣们又认为刘义真没有资格当皇帝,于是干脆先诬陷刘义真谋反,在想办法杀死他。

    刘义真只是个十八岁的青年,是长得最俊俏的一个皇子。大臣对其下死手,当然不是嫉妒他长得帅,而是因为刘义真有个巨大污点——丢失长安。

    宋武帝刘裕征战一生,最为荡气回肠的战斗就是北伐中原。而消灭后秦,收复长安是其武功达到巅峰的标志。长安恢复不久,刘裕怕后院起火,匆忙回东晋。临走封当时才11岁的二儿子刘义真为安西将军,并命他镇守长安。当然,为确保万无一失,刘裕命令大将王镇恶与沈田子留在长安辅助他。

    王镇恶有个名震天下的祖父——王猛,也就是当年苻坚统一北方的头号功臣。他继承其祖的血脉,有勇有谋,是主攻部队,特别是渡过渭水时重演了一遍当年项羽的破釜沉舟,全军士气如虹,拿下长安。而本来作为“诱饵”的偏师统帅沈田子,更是创造了战争奇迹。他区区一千人的佯攻部队击败秦君主姚泓亲自带领的数万主力军,一役而让秦军夺气,从此再无战心。

    刘裕认为,有这两位大将坐镇,长安一定不会出意外。然而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发生了。外敌还没来,王、沈二人就发生竟然发生激烈内讧,内讧结果是沈田子擅自杀了王镇恶及他的大部分家人。

    王镇恶VS沈田子

    晋军内斗

    晋军内斗,结果可想而知。大夏国的赫连勃勃趁机偷家。长安得而复失,刘义真则狼狈窜。最惨是留在长安的将士,成了没头苍蝇,最终全军覆没。

    凭心而论,长安再次沦陷,第一责任人还得是刘裕。本来长安新收复,内部还不安稳。而11岁的小孩儿根本Hold不住王和沈两大猛人。将领争功,小孩子不清楚就算了,刘裕一个老谋深算的大人也想不到吗?所以这个人事安排就很离谱。但不管怎么说,刘义真作为名义上的第一责任人,这口黑锅是背定了。

    假设皇位真传到刘义真这个性格懦弱的人手里,对于当时强敌寰伺的新生宋国,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吊诡,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你可以说刘义真这小帅哥死得冤,但你又不能说大臣们一定就杀错了人。

    刘义真一死,大臣们迅速联合当时的征北将军檀道济,废掉刘义符,迎接刘家老三刘义隆登基,即宋文帝。

    其实从表面看,这场惨烈宫斗,对于刘义庆来说,反而是个巨大的人生机遇,因为新皇帝刘义隆和刘义庆的关系非同一般。

    刘义庆的亲爹刘道怜,是宋武帝刘裕的异母兄弟,所以刘义庆和当今皇上刘义隆两人就是表兄弟关系。关键两人从小就离开了自己的爹,被寄养在共同的共同的叔父刘道规家。刘道规也是宋武帝的异母兄弟,他战功赫赫,多少有点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气势,却一直无子。因此他将义隆和义庆两个侄儿视同己出。两小孩儿吃喝拉撒都在一个屋檐下,这种关系,绝对是一帮皇子里最铁的,没有之一。

    刘义庆甚至差点成了刘义隆的“亲”哥哥。原来为了让刘道规这一支香火继续,宋武帝想让刘义庆和刘义隆认刘道规做亲爹。有人提出同时认两个侄儿,有违礼仪,所以弟弟只得做罢,最后继承刘道规香火的是表哥刘义庆。刘道规死后,他的爵位”临川王“自然就到了刘义庆头上。

    弟弟刘义隆当然也不亏,他直接做了皇帝嘛。

    不管怎么说,这场残酷斗争,给了刘义庆一场飞来横福,他应该高兴才是。然而他高兴不起来。

    在后世史书中,刘义符不过是一个符号——新帝国的第二代君主宋少帝。刘义真更是卷帙浩繁的正史中一道淡淡的墨痕——非常没有存在感的一个庐陵王。但是刘义庆的眼里,刘义符还是小时候那个彪悍大哥,是臂力惊人、精通骑射还特别擅长弹琴的大皇子。而刘义真更是众兄弟眼中长相俊秀的小帅哥,如果那时候有《红楼梦》,刘义真兴许可以类比贾宝玉。

    因为饱读诗书,刘义庆的内心格外柔软。这样的两个兄弟,被人说嘎就嘎了!他们死的无声无息,就像是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这样的结局, 对于刘义庆来说,是巨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连杀两人大臣,无论是徐羡之、傅亮、谢晦还是檀道济,绝非奸诈小人。无论是后世历史,还是当时的形势看来,他们都是正人君子、人中龙凤、国之栋梁。作为未来《后汉书》编纂的主要组织者,刘宋皇族中几乎唯一的读书人,刘义庆肯定明白这个道理。正是因为有此洞见,他更加明白,贵为皇族,若有行为放纵,一样命在旦夕——就像他那个昏庸无道的皇帝大哥刘义符。

    小心谨慎,是刘义庆主要人格特征之一。

    也许早在刘义符登基时,刘义庆就已经向众人宣布了一条消息:“从今往后,我刘义庆再也不骑马了!”他的决定让大家吃惊不小。作为皇族二代中数一数二的骑术高手,说放弃就放弃了,实在奇怪。刘宋皇族以武力立国,骑马打猎既是主要的娱乐活动,也是行军打仗的必备技能。而刘义庆放弃骑马,其实就等于传达了两层意思:

    第一,他不再沉迷于游猎活动,要开始专心读书写作。第二,他从此以后不再行军打仗,只做文职,不掌兵权。

    投笔从戎的事,史书屡见不鲜,班超这样的典故源头不用说,中国文人哪个没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梦想。连根本没打过仗的纯文人杨炯也曾高调表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刘义庆本就是文武双全,不投笔从戎就罢了,还搞了一波弃武从文的反向操作。这样的行为看似奇葩,但其实也表现了刘义庆的无奈和聪明,当然,也可能是一种主动的人生选择。

    或许早在宋武帝刘裕到处夸赞小侄儿“我家的丰城”时,就注定了这样的选择——作为一个皇族,刘义庆实在是太耀眼了,尤其是在刘宋王朝。因为老刘家,是纯粹靠武功起家的皇族。

    刘宋王朝的家底是彭城刘氏,也就是江苏徐州老刘家。而老刘家并不是传统的高门大族,刘裕的崛起,完全可以叫做时势造英雄。

    就在刘义庆出生那年,即东晋元兴二年(403)年,荆州的桓玄造反了。桓玄掌握着整个荆州的军马,正好是曾经的楚国,所以桓玄建立政权,并自称“楚国”,即历史上所谓的“桓楚。当时东晋最强军事力量是二十年前在淝水之战中打败苻坚的北府军。但是以谢家子弟为核心的一代精英将领已先后亡故,司马氏重获权利后,整个朝廷迅速腐朽。贵族豪门中,已经没有人能够和桓玄抗衡。这种情况,自然给了刘裕这种从一线崛起的军事干部千载难逢的机会。由于他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很快就在军队中享有了极高的声誉,成为了剿灭桓楚政权的主力干将.

    可以说,刘义庆是看着老刘家人老一辈一次次的战功长大的。

    刘家子弟们纷纷参军,而刘裕也有意识地提拔本家。攻克长安后,他让11岁的儿子刘义真守长安,虽然荒谬,但也说明刘裕想在军队安插亲族的心情有多迫切,而且他这么做,别人早就就默认了。这样做“好处”当然是很快把东晋军队变成了自己是实质上的私兵。缺点则是刘家人基本都以军功立身,没有多少人从文,也缺少大门阀的那种文化底气。

    刘裕一大堆儿子和侄儿中,真正能够称之为“文人”的,只有一个半。这一个就是刘义庆,而那半个就是那个跟自己自己的表弟,宋文帝刘义隆。

    刘道规是皇族一代中除刘裕本身之外打仗最勇猛的人。这样的人却很早就开始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把自己的两个养子培养了成二代中唯二的文人。这件事本身就很有趣,也说明刘道规绝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辈。刘裕愿意把亲儿子过继给他继承香火,恐怕也不完全是为了拉拢关系,也是希望儿子能在刘道规的耳濡目染下,思想格局有所提升。

    显然,刘裕这样的教育安排是挺成功的。还是小儿的刘义庆就已经文武双全了,可以想象刘义隆也差不多是出类拔萃的,否则后来徐羡之、傅亮、谢晦和檀道济四位辅政大臣不可能为了扶持刘义隆上位,连杀一帝一王。只不过刘裕知道不能够过度表扬刘义隆,那样会抢了世子刘义符的风头,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兄弟矛盾,所以他就极力表扬侄儿刘义庆为“我家的丰城!”

    这句口头表扬是极重要的,那就意味着今后下一代无论谁当了皇帝,都不能忽略刘义庆,一定要重用这样的人才。其实说白了,就等于刘裕和刘道规这段君臣佳话在二代目中的复制——这很可能是刘裕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但是刘裕的心愿一开始就落空了。

    刘义符上台之后,简直把“我家之丰城”刘义庆晾在了一边。短短一年多时间,他最重要的一件事,大概就是顺水推舟默认大臣们杀死自己亲弟弟刘义真,可见刘老大绝非善类。杀完老二,下一个要杀的就该轮到刘义隆了。而他肯定知道刘义庆是老三刘义隆的老铁,以少帝对刘义隆的防备心态,不把刘义庆当同党顺手杀掉,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从今往后我不再骑马”这句话,就是刘义庆在少帝登基时说给他听的。少帝看到“我家丰城”亮出的不是宝剑,而是笔杆子,明白了刘义庆弃武从文的心思,皇帝也放心了,从此将其晾在了一边。对于刘义庆来说,被一个昏庸而又有些残忍的君王晾在一边,未必就不是好事呀。


    月光如水,传过窗棂洒在那一案的《是说新语》上,跟进来的还有夜风,刘义庆一个激灵,发现自己竟然扑在书上睡着了。他抬头看看窗外月光,突然想了起来。

    六义隆

    就是在那一年,重新见到表弟刘义隆的一刻,他决定要潜心写一本这样的书。

    他想起来了,那一天,坐在宝座上的那张脸,看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做梦都不会忘记他的样貌,陌生是因为那张脸高高在上,眉宇间竟然充满了杀气。那种隐藏的,只有发小能够发现的杀气。

    刘义隆

    刘义隆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么说吧,要论心机深沉、冷酷无情、好大喜功,他大哥刘义符只能算是个弟弟。连天下绝顶聪明的四位辅政大臣都没有料到,刘裕儿子中最有文才的一位,竟然也是最为阴狠的一个。

    别人不知道,刘义庆却很清楚,毕竟两人一起长大的。所以刘义隆登基,实际上是更加坚定了刘义庆远离政治的,著书立说的决心。这才有了如今的《世说新语》。

    刘义隆登基的第一年,果然就显示了完全不同的气魄。他才不管你四位辅政大臣同意不同意,立刻启用刘义庆为度支尚书。虽然度支尚书不是一个掌控军权的职位,但确实掌握了整个帝国的财政和经济大权,是绝对的核心权利。

    关键天下人都知道刘义庆是皇帝老铁。刘义隆表示,我当个皇帝,提拔提拔自己的老铁,不过分吧?面对这样的要求,于情于理,官员们都不可能反对。他就这样“合情合理”的重新把帝国的财政权从权臣的手中夺了过来。

    接下去的操作,依然是那么“合情合理!”

    登基第三年,他就打着为傻白甜帅哥刘义真报仇的名义,以一连串复杂地操作一口气杀掉了徐羡之、傅亮和谢晦。至于檀道济,暂时留着没有杀。因为刘义隆的格局,绝不止于宫斗,他孜孜以求的,是北伐中原,重现父亲刘裕的功勋。但是檀道济想要保命,也必须交投名状,于是他被派去讨伐曾经的同党谢晦。

    关键问题是,如此血腥的处理完一切,重新夺回军权之后,刘义隆竟然成功在朝野中立了一个“兄弟友爱”的人设。不仅是表兄刘义庆一路高升,甚至在自己北伐期间将政事完全交给了亲四弟刘义康。

    这些其实都是在刘义庆的预料之中吧——这才是他熟悉的有仇必报的刘义庆随后的仕途,可谓一路绿灯。除了度支尚书、尚书仆射、尚书令都做过了。

    当然,这种看似的平静,其实并不轻松。

    实际上,刘义庆一直找个理由想要离开权利中心,甚至有时候会拿天象说事。如果换别人,宋文帝早就愤怒了。但刘义隆只是下旨劝说。直到宋文帝一次北伐失败后,宋文帝终于答应让刘义庆离开京城,但却给了他更重的担子——持节荆州。

    这是什么概念呢?

    持节荆州,就意味着整个刘宋帝国天下一半多的军马,都掌握在刘义庆的手里了——这也可以看出,六义隆。在东晋以后,无数枭雄因为占据荆州,就敢和朝廷叫板的。王敦、陶侃、桓温、桓玄、刘毅、谢晦……无不如此。

    从元嘉九年到元嘉十六年(公元432——439年),荆州之主的名字,叫做刘义庆。然而刘义庆自从弃武从文,多年来,已经彻底成为了文坛的领袖。在他治理下的荆州,几乎没有战争发生。说几乎没有,还是有一点点,但也不过是派出千人帮助镇压叛乱。且刘义庆是否亲自带兵,也是各种语焉不详,没有定论。

    不过换个角度说,宋文帝第一次元嘉失败之后,一直在准备第二次北伐,荆州作为大后方,一直安定。所以没有战事,不就是最好地完成了保境安民的任务嘛。

    而刘义庆在荆州这些年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两种,一是着急文学人士,不断给刘义隆呈上新编的书卷。二是不停向朝廷上奏荆州发现的祥瑞。什么两棵树长了连理枝啊,哪个地方又降了甘露啊,哪里挖出了石钟,哪获得了白鹿……抛弃迷信的角度,这些祥瑞无疑是在向他的表弟皇帝知会:皇上,荆州很平安,您放心。

    刘义庆始终是保持谨慎的,但元嘉十三年(436年),他听说宋文帝居然连檀道济也杀了,心中又有一丝惶恐。于是决定不再跟兵权有任何瓜葛。他上书请求调离荆州。这次,他表弟同意了。接替他的,是更加懂军事的人。宋文帝杀掉檀道济,便开始全面整顿军队,为第二次北伐积蓄力量,所以文人刘义庆,不在适合掌控天下一半军马。

    刘义庆,则带着他的写作团队,来到了江州。恰恰就是在这一年,刘义庆完成了《世说新语》。刘义庆相信,自己和皇上作为二代皇族中唯二的两个文学高手,两人之间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深度默契:

    他们都明白,整个老刘家,最缺的东西,就是文化。

    刘裕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大老粗,他虽然做了开国君主,但是他学水平不高,不懂音乐,没有学问,字写得不好,连说话口音,在当时的豪门大族听起来,都很土。

    刘裕一开始想的就是我是天子我怕谁,直接取消了大量的贵族特权。知保留了陶侃、谢玄、王导等几人后代特权。但后来发现这样不是办法,这么下去,门阀是世家慢慢会成为皇族的反对者,恐怕老刘家江山都很难稳固了。

    最致命的是,刘裕的儿子,侄儿们,大多跟他一样,比较粗鄙。向刘义庆刘义隆这样的家族后辈,简直凤毛菱角。在全是文人的家族,偶尔一个武将就会成为“我家千里驹”。反过来,全是武人的老刘家,刘义庆就自然成了“我家的丰城!”这就是刘裕到处表扬刘义庆的深刻原因。

    对于皇族来说,没有文化,不单单是少背几首诗,少认点字的问题。最具体的问题,就是难以被世家大族接受。以前的人,没法理解为什么刘宋时代的大家族甚至会不愿意嫁女儿给皇族。其实仔细想想道理也不复杂,简答说就是知书达理的女儿家,也不愿意嫁给大字不识的大老粗。

    老刘家即使贵为皇族,也不能够抢亲吧。所以唯一的办法,只有对皇子皇孙们进行一番教育。而让要刘家子孙变得有文化,变得优雅,得先知道什么叫做有文化。至于这本书的编撰,毫无疑问就落在刘义庆的肩膀上了。

    我们可以相信,这些理念,也不是刘义庆一个人的。也许在某谢不被史册所记录的隐密时间和隐密地点,他与宋文帝之间有一些隐密的谈话,关于这本书未来的主题、框架、选材……

    或许它们还谈到了一本书——《名士传》。

    或许,还谈到了谢安——两百多年前,在会稽南方的山坳里,一个白衣飘飘中年大叔隐居东山,每日给一群亲朋好友八卦着前朝江北名人故事。他一边八卦一边评论,臧否人物时妙语连珠,引发了一阵阵的笑声……

    他们可能还谈起了竹林七贤、叹气了中朝名士,谈起了魏晋风气!这些人,这些行为,有些是需要颂扬的,有些是需要批评的。对于这些前朝贵族中的风流人物,他们的态度就像宋武帝刘裕一样,充满了矛盾。一方面,要限制这些门阀贵族,但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老刘家能与门阀尽快融合、连赢,进而彻底变成贵族。

    当然,它们谈到的还不光是《名士录》,包括《郭子》《语林》《先贤传》《魏晋世语》……在志人小说已经成蔚然成风的时候,刘宋王朝,也需要一本本朝编撰的志人小说。

    当然,以上两人隐密的谈话中,不见诸史传。都是船长虚构的。不过即使没有发生过,也一定是刘义庆和宋文帝之间的心灵默契。

    刘义庆望着窗外的月光,心中长抒了一口气。想象中的这本书,已经变成了现实。他现在急迫地想要找人,抄一份送去建康。他知道皇帝宝座上的表弟,整翘首以盼。

    抄书,并没有那么简单。抄完、再送去建康,宋文帝读完,已经到了第二年。这一年刘义庆接到了新的调令:

    着南兖州刺史,并授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就是在朝廷的授权下,可独自设置自己的幕府,而且幕府的等级,如同三公。曹魏时代,通常只有为国作出重大贡献,或者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才有这样的权利。到南北朝,随着开府人增多,含金量就下降了,但也是多少需要一些特别的功劳才能开府的。

    也许,这次刘义庆被授予开府,就是因为《世说新语》八卷。比起开疆列土,这算不得大功,但从文化角度,确实大功一件。可以想象,这套很快就会在世间,特别是文人和贵族圈子中传开来——毕竟无论什么时代,八卦都是永恒的热门题材。

    刘义庆当然不会知道,他所编辑的这套书,在后世,基本就成了他的代名词。人们提到《世说新语》,就想到刘义庆,说到刘义庆,就会提到《世说新语》。甚至很多人觉得刘义庆就写了这一本书。

    其实,作为文坛领袖,刘义庆可以算是笔耕不辍了。回到南兖州,刘义庆彻底放下了公事,开始组织人进行新的书卷写作和编撰。一本《世说新语》让他耗费了所有志人小说的灵感,剩下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写另一本书——《幽明录》。而这是一本志怪小说,充满了佛教思想。

    刘义庆其实还是信佛的。只是他感到《世说新语》已经把人间写完,所以可以开始写死后的世界。长期的案牍之劳形,已经严重损坏了他的健康。对死后世界的兴趣,也绝非偶然发生的,可能冥冥中,他已经感受到死亡的来临。

    刘义庆开始写《幽明录》后第三年,人正好在广陵。他突然生了重病,恍惚中,他看到一道白虹贯穿了城头,并且有一只野鹿不知道怎么窜如了官府中。他感觉自己快死了,赶紧给宋文帝上书请求回京。文帝同意了。

    刘义庆拖着病躯,回到京城,结果刚回到朝廷,就死了,死的时候,他才42岁。他的一生,好像很顺利,其实很谨慎,好像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涌动。

    他给我留下的《世说新语》,终于成为了文学史的经典。然而这本书,似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刘宋皇子们并没有学习书中人的风雅,也没有兴趣学习文化。连刘义隆本身,也是恢复了本性,因为世上在没有跟他有共同语言的表哥了。

    刘义庆死后第六年,宋文帝第六次元嘉北伐失败。回来后,脾气更熊暴。

    刘义庆死后第七年,宋文帝用枕头闷死了自己的四弟刘义康。

    刘义庆死后第十年,宋文帝还不服气,发动了第三次北伐,依然失败。后世辛弃疾想到这一段历史,大为感叹,在此种写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义庆死后第十一年,宋文帝刘义隆被自己的亲儿子刘劭刺死。一代雄主宋文帝的人生就此落幕。

    再往后,刘宋王朝的历代皇帝,没有几个不凶暴的。一相类比,发现阴沉的刘义隆竟然已经算是相当温和的一个了。看来《世说新语》虽然感染了无数后人,却没有感动老刘家的皇子皇孙。《世说新语》这块金子迟早要发光,但当时的人未必懂得欣赏。

    (第2集,完) 

    结语:第二篇主要讲了讲作者刘义庆本人的故事,也谈了他写这本书的目的,部分船长个人解读,姑且听听,万一猜对了呢?

    【本系列为原创,文责自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趟过暗流的王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mr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