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周思清单】的第五篇
对《奇葩说》的一点点思考1.任何辩题的答案都会是中庸的
一直有关注《奇葩说》,这个节目总能出现一些奇葩讲出一些富有洞察的观点,而且还口若悬河,讲的天花乱坠,令人实在敬佩。我个人对辩论的看法,其实它就是一场比赛,或者说一场游戏,双方就正反两个观点进行阐述。实际上来说,不能由单一某个选手,或者某一方的观点来指导生活,因为太片面,不够立体。我觉得任何辩题放在实际生活中去,都需要在具体情况下,判断做出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
洞见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找到事情或问题的关键所在,就像医生那样给人看病,你可能是头痛,但真正引起头痛的病因却不在头部,而在其他地方。我们大多数人当然做不到像马薇薇、邱晨、黄执中等这些辩手那样能仅仅一个角度就可以剖析的透彻,还能临场快速的反应,抓住对方的思维逻辑漏洞进行攻击,因为他们大多是经过训练过的。
2.为什么双方的论点看起都很有道理
我发现双方的辩论,都是为了试图将对方的思路拉倒自己解题思路中进行战斗,这是辩论最主要的目的。这话怎么说呢?辩题看似要么正,要么反,但其实不是如此。之前看到过一个数学家的段子,是这样的:
一个数学家去找工作。面试官问他:“假如你正在赶往公司开一个重要的会议,这时你突然看到一栋建筑着火了,很多人在求助,你会怎么做?”。
数学家说,“人命比会议重要多了,我会立马叫消防队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被困的人”。面试官对这个回答很满意,于是继续问另一个问题,“如果建筑没有着火呢?”。
数学家想了一会儿后自信地说:“我会点火把建筑给烧了。这样我就把一个未知问题简化成另一个已经解决过的问题了!”
辩论的双方就好想两个数学家一样,将问题用自己的解题思路来转化成另一个问题,然后用理由来告诉对方辩友,为什么要用我这套思路来看问题。本质上来讲,双方都是基于自己的立场,来归纳问题,形成利于己方的观点,进行辩论。所以我觉得虽然是一个辩题,但双方其实各自在回答各自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双方的论点看起都很有道理的原因,毕竟是两个问题嘛。关键在于,谁更能将对方拉入己方的思维套路下面,这也是为什么肖潇、马薇薇、范湉湉等这些会讲故事的人,能更容易将观众的思维带入到己方的思维套路下像问题,就是因为故事更能带动情绪化,产生共情的效果。
3.找到问题的本质
节目中,黄执中经常会说,“大家来看看这问题,它实际上是在问什么”,还有“所有的脑洞题,本质上是应用题”,这句话背后的透露出的方法就是看到辩题背后真正在讲什么问题。当然,作为下场辩论的选手,目的是将问题归纳为有利于己方立场的观点,但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想问题,更容易获得信服。
之前在看过一部电影,叫《嫌疑人X的献身》,片中的中学教师石泓,在给学生上课时讲到过一句话“你以为你是在做几何题,但实际上是函数题”。这就像冰山,浮出水面的永远只是一小部分,当我们发现下面还隐藏这如此惊人的秘密时,就会觉得很惊讶,感觉这个观点很有洞见。
黄执中本人就善于利用这个方法,在大家的情绪被前面辩手带走时,把大家的思维重新梳理,拉回主题上来,让大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并以此为出发点给大家一个信服的洞见。更重要的是,他还找到对手观点背后的核心,看看TA表面提到的观点,其核心是在讲什么,再把这个与主题进行对比,找到逻辑漏洞进行攻击。
4.语言的力量
我觉得语言的力量在《奇葩说》展现的是淋漓尽致,特别是优秀的辩手和导师们,很多说话的角度,自己观点都很有穿透力,有时候对某一个辩手的观点觉得无可辩驳,下一个辩手就又能提出更有洞见的想法。当然看了多集的《奇葩说》,有种感觉越来越清晰,就是不管导师或者辩手们,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语言,不是有过多华丽修饰的语言,而是对那些概念清晰、准确的理解,从最基本、最原始的规律出发,并且串起来很多的感悟与经历,这才是使得我们听完有种恍然大悟,内心发出“原来如此”的原因。
记得李笑来对聪明人的定义,就是看他脑中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和这些概念的联系又有多少。而我觉得,那些在《奇葩说》中表现好的人,都是能清楚、准确的表达核心概念的人。基于此,普通人要让自己更富有洞见,让自己语言更有穿透力,最基本的方法,就有三点:
1. 能够懂得更多必要的概念
2. 能够清晰并准确的表达这些概念
3. 能够将这些概念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相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