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自足,自为自乐
三个年龄段,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还能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讲课的情境,但是老师已经告诉我们该结课了。六节课,一个半月,恍惚只有一瞬间,真的是收获满满。
首先让我们感谢区工会领导给我们参加高端培训的机会,前期做了大量的谋划;感谢汇爱老师们周到的服务和精心统筹设课,每周的课都很精彩;感谢为我们授课的大咖们精心的备课,像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学习心理学,我们也能感到中国人心理的走向。你看周老师七十多岁了,豁达爽朗,生活在国家比较贫穷的时代,小时候也是和妈妈一起,但是她没有丝毫的心理问题,那代人真的是物质极简灵魂高配,七十多岁精神矍铄,通透、乐观、乐于助人,这就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的精神状态,有饱满的精气神和满满的正能量,和年轻人动辄就“躺平”,和中年人无奈的“怂”相比,我们觉得她青春不老,芳华依旧。
万教授代表中年人,小时候是留守儿童,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所以和丈夫和儿子相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用心理学来自我疗愈,尤其是焦点理论,让我们着眼未来,不要活在昨天,很专业,她是为了解决问题选择了心理学,中年人很仓皇,上有老下有小,真的是如履薄冰,但是他们在生活的捶打中愈发坚强,所以万教授是知性的。
张博文老师儒雅低调,在絮絮叨叨的拉家常中给我们心灵的疗愈,心理学是他的主动选择,我们看看九零后,他们很自我,他们的知识面很宽,朱德庸的漫画,美国大法官给儿子的寄语都让我回味无穷。
他们三个走向心理学引发我思考:物质不是人心理健康的必须,心理的健康和物质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
丰盈心灵,面向未来
心很大,大的可以容得下四野八荒,上下五千年;心可小,我们可能为领导的一次批评而耿耿于怀,为同事的闲言碎语而郁郁寡欢,和生命健康相比,这些其实微不足道。。。
佛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贪嗔痴、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每个人几乎概莫能外。
世界变化太快,我们用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二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还没有充分的心理建设就被裹挟到经济快速发展的高速轨道上,我们的心理建设还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家才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请等一等我们的灵魂。我看到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无计可施,让我有了想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的想法
我很欣赏王阳明的观点:心外无物,心即理,本性自足,他让我们到内心寻找力量。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日本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清华彭凯平和赵玉坤博士的积极心理学也了解点滴,我想随后还要去涉足,更深入学习,疗愈自我,疗愈他人。
走向风雨,温柔坚定
在中国文学史上,再也没有哪个人像苏轼一样,获得所有人的青睐,他少年成名,一生颠沛流离,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最好的诗文都写在被贬的路上。有一次,他外出游玩,拿雨具的人先走了,他只能走在风雨中,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阳却相迎,回头相看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让我们走在风雨中,也走在春风中,让我们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温柔且坚定,在人生的风雨中能多一份自我疗愈的力量。
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心,生活愉快,祝你有力量抵御生命中偶尔沮丧和内耗,成为本性自足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