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154708/15646b7d99e72e1d.jpg)
和文化心理咨询中心
王建花学习分享第1550天第1638篇
咨询累计:本周20次,总2980次
【心理文章】
在温尼科特的眼里,如何成为“恰恰好”的养育者呢?他提出了五点建议:
1、谨记孩子的脆弱性
温尼科特提出,婴儿在心理上之脆弱性,婴儿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也不知道在哪里。只是挣扎着存活下去,在下次吃奶之前没有可以抓住的客体,婴儿也无法与自己或者他人互动交流。温尼科特的工作一直关注这点,并且一再强调养育者需要去“适应”,适应尝试每件事都去理解婴儿的需要,而非强加自己的意愿到他身上。
2、允许孩子表达愤怒
温尼科特知道健康的孩子有许多暴力和恨,如果父母忘了给孩子喂奶,他警告说:“如果你让他失望了,他一定会觉得要被野兽吞噬一般。”婴儿有时会表达攻击性,对于父母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允许愤怒的表达,对于所谓的“坏”表现不要对其进行恐吓或是说教。温氏主张:如果婴儿在愤怒的时候大哭,而身边的照料着保持冷静的做法,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婴儿的能力——即他感受到的以为是真实的感觉其实并非如此。
3、别让孩子太过顺从
当见到婴儿及孩子们顺从自己的规则,父母会很欣慰,这样的孩子们被称作“好”孩子。温尼科特却对于此种“好”孩子甚是担忧,他相信这样的孩子会释放出一种讯息,让那些无法忍受坏行为的家长们过早且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顺从,这将会导致一种“假我”的出现:一种表面顺从,表面好的,但其实是压抑了自身重要的本能的人格面具。在温尼科特的概念中,那些缺乏创造力的成年人,那些内心已经有部分死亡的成年人,他们的父母亲多半没有对叛逆的涵容之心,多半过早地让后代成为“好”孩子。于是扼杀了他们变得适度的好,适度的慷慨和善良的能力。
4、让孩子成为自己
每个失败的养育环境都会迫使孩子过早的适应。举例来说,如果是太过混乱的养育环境,孩子会迅速对环境做出过度判断,孩子的理性部分被过度刺激(也许,在接下去的生活中,他会很理智);而如果养育环境中有一位抑郁的家长,可能会不自觉地使孩子变得太愉悦,而没有时间去经历必要的抑郁感觉的过程。温尼科特意识到这种危险:即孩子不得不“照顾母亲的情绪”。温尼科特尤其憎恨那些人,他们总爱跪着把孩子上下摆弄引其咯咯笑,其实这是利用孩子的笑声来抵御他们自身的悲伤,孩子可能完全不那么认为。对于健康的养育做法其实很简单,温尼科特觉得以共情的名义做事,了解那小小的、神秘的、美丽的脆弱的人,承认他独特的品质,全然地尊重他。
5、放下沉重的负担
温尼科特见过的许多耗竭的家长,他尝试通过提醒他们:养育是:唯一的真实基准之于健康的社会;唯一的制造厂之于国家社会系统的民主倾向性。在养育者要为孩子做些什么的描述中,温尼科特提到了一个很少被直接引用的词:爱。通常我们对于爱的想象是有关于对某人的神奇的直觉上的连接,然而在温氏的作品中,我们有不同的定义:爱是关于自我的救赎,为了亲密的需要。要倾听别人,把自己的需要和假设搁置一边,当一些“坏”行为出现时,要怀着尊重,达成不被冒犯,不会去报复的约定,就像平时对别人那样,尤其是孩子或是成年人。
2024.5.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