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时候,父母都想把自己最好的给孩子。孩子喜欢什么买什么,给他们报各种班,生怕他们会“输在起跑线上”。不过,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开始思考,自己为他们做的这些,是否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
正面管教,这两年很火,市面上很多书的内容都带上“正面管教”这四个字,看下来,《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是比较全面的正面管教的解读书。《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里提出了各种正面管教观念和工具,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解读,让我们读起来,能更深刻地理解正面管教内容。
《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里提出的52个正面管教观点和工具,我总结为下面几点:父母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含义,以及向孩子传递爱的信息,给孩子自由。
卢丹丹,亲子作家,育有两子。从2013年起开始正面管教的培训工作,另外写有《规矩的背后是自由》一书。
情绪管理
《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里提到菲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反应所组成的。也就是说,生活中90%的事情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管理情绪的手段:深呼吸或倒数;积极暂停;有效运用感受。
积极暂停角:当情绪不好,找到一种方式或去一个让自己感觉安全的地方,让自己的感觉好起来。
有效运用感受:第一步先写出体验到的3种负面感受。第二步选择其中一种感受,确定有这种感受的时候,自己通常会怎么做。第三步确定自己更希望有什么样的感觉,做什么会让自己感觉更好。
积极暂停角,等于是给自己一个情绪缓冲的时刻。人在冲动下说出的话,有时候会很伤人,这时候与其口不择言,不如独自待一会,冷静思考下。有效运用感受,相当于自我对话,通过自我对话,能更好的明白自己的情绪来源,也就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韩寒说: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没有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任由情绪牵着我们走。社会上时有产妇跳楼;有人因为失恋而选择自杀;更有子女因为怨恨而杀害父母的新闻。这些悲剧,很多都可以通过管理自己的情绪,来避免发生。
养育孩子是一件琐碎的事情,很多时候,当父母的,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当情绪来时,我们可以从觉察开始,不妨运用《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中写的方法:先用深呼吸来平复下心情,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就离开现场,去积极暂停角,进行有效运用感受。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都在说提高孩子的情商。看再多的书,上再多的课,也不如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所以,父母管控情绪的能力增强了,孩子的情商自然也就提高了。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关注行为背后的需求
卢丹丹在《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里提到,个体心理学大师德雷克斯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具体有四种:寻求过渡关注;挑战权力;报复;自暴自弃。每一种需求都有两条线索可供判断,一条是家长的感受,一条是孩子的反应。
寻求过渡关注的第一条线索——大人的感受:孩子的行为让你觉得心烦、恼怒、着急或内疚。那么孩子可能就是在寻求过渡关注。 第二条线索——孩子的反应:妈妈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一般来说,他会暂停片刻,但很快又回到老样子,或换一种方式继续打扰妈妈。
对寻求过渡关注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让他参与进来,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用。
寻求过渡关注,卢丹丹在《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中,举的例子是:妈妈下班回来后,要忙家务活,而孩子却不停地要求妈妈陪着玩。妈妈既会感觉烦躁,又会因为不能陪着玩,而感到愧疚。当妈妈给孩子玩具,让他自己玩一会,可孩子却总是在不停地呼唤妈妈。这时,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参与进来,帮忙做家务活。这样既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注,也能让他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还能化解妈妈即将爆发的情绪。
挑战权力,《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里写道:当孩子认为“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你不对我发号施令,我才有归属感”时,他们就会挑战父母的权力,跟父母对着干。
挑战权力的第一条线索——家长的感觉: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与挑战,会有被激怒与被击败的感觉。 第二条线索——孩子的行为反应:不会轻易就范,会变本加厉,可能进行言语上的顶撞。有时还会消极抵抗,或虽然“屈从”,但内心不服气。
化解挑战权力,《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里说最好的办法,父母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给予孩子正面的权力,为他提供有限的选择。如果孩子都不选择,家长也无须争辩,去做自己的事情即可。但是,家长要给出明确的界限和合理的规定,并完全按照规定去执行。
孩子的挑战权力,最常见的就是拖延,写作业,睡觉等。《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里举得是作者卢丹丹和孩子的生活小例子,孩子过了吃饭时间,无论孩子怎么闹,卢丹丹在与孩子共情的同时,坚持约定,后来孩子在那段时间都能做到按时吃饭。
德国心理学家黑尔加.吉尔特勒说过:如果你放弃权力,放弃你的优越感,那么你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退出与孩子间的权力之争,亲子关系会更融洽。
报复的第一条线索是父母感到自己受了伤害,**感到失望、难以置信甚至厌恶。**第二条线索——孩子的反应:反击,伤害他人,毁坏物件,以牙还牙。
化解孩子的报复行为,家长需要表达对孩子的理解,认同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归属感、价值感。
《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关于孩子的报复行为,举的例子是孩子写作业时想玩,和家长之间的冲突。孩子要先玩再写,妈妈要孩子先写再玩,最后妈妈不让孩子出门,孩子撕了作业本,才结束这场“战争”。《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提到“报复是挑战权力的升级”,所以,家长首先要做的,是退出与孩子的权力之争。
自暴自弃的第一条线索:孩子觉得自己不会,家长想帮助孩子,孩子的表现却让家长倍感无能为力,家长会因此而**感到非常沮丧、无助甚至绝望。**第二条线索——孩子的反应:消极,对父母的帮助毫无反应,也无改进,甚至更加退避。
《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里提出“几乎每一个自暴自弃的孩子,都跟老师或家长的打击有关系。”对于自暴自弃的孩子,他的内心独白是:不要放弃,请看到我微小的进步。
对付自暴自弃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鼓励。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会把最好的给孩子,却比较容易看到孩子的缺点,鼓励的比较少。法国哲学家萨特把人生比作驴拉磨,驴为了能吃到面前的草料,会努力跑起来,驴跑的同时带动了磨。这就像孩子的成长,家长的鼓励就是那一把草料,为了孩子能更好的成长,家长不如时不时的鼓励孩子。
孩子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需求,家长要慢慢地学会看到。教育中重要的不是学会各种育儿技能,而是看到,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孩子背后的需求,归根到底,是对爱与自由的渴望。
如何传递爱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学会倾听,懂得鼓励。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和孩子站在同一个角度,去思考。
学会倾听,《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里提出,倾听时具体要做到:不敷衍、不打断、不指责、不说教。有时候不妨来一个“近距离倾听”:安静地坐在孩子旁边就可以。
倾听孩子,能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关注,自然也就能感受到爱了。
懂得鼓励
卢丹丹在《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里写了鼓励与表扬的区别。 鼓励是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以孩子为主角。表扬则是以家长为主角。
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最多的“你真棒”“你真能干”等等之类的,这些都是表扬。《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里指出,类似这样空泛的表扬,“等于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内化到了他的心里。他会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做好,他就会去寻求别人的认同,这时他的行为就变成了一种取悦,而不是来自他内心的动力。”
如果一开始不会鼓励,《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里给出了鼓励的3句式:
其实就是把赞美孩子的话,内容具体化。比如,我看到你把鞋子摆好了。谢谢你帮忙照顾弟弟。我相信你能自己做好这件事。
美国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在《父母的觉醒》里提到: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
心理学家曾做过关于“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教养出负责成熟的孩子”的课题研究。结果发现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最后都会有不错的结果。特别是通过肢体的接触和语言的肯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
自由
《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写到: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每一个人都是渴望自由的,孩子终究会长大。有太多“妈宝男”的形成,是因为母亲,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学会放手导致的。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波兰教育家雅努什· 科扎克在他的《如何爱孩子》里写道:在你想要认识孩子之前,先认识你自己。在你开始划出孩子的权利和义务范围之前,先认清你自己可以做到什么。
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才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做好每件事情,不管是养育孩子,还是成长自己。让我们从掌控自己的情绪开始,理解孩子行为的背后需求,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会带给我们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