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岭口—旱水关--罗汉洞
弹痕累累长城泪 程山浴血摆战场
(2018.10.1) 晴,秋风猎猎
界岭口外有两条沟谷,一条通罗汉洞至台营及抚宁,一条通青龙及辽东。流过界岭口的洋河经常发洪水毁坏关卡,所以沿河两岸的月城城墙,成为加强关口防御的重要手段。东月城内有一百多住户,当时有驻军、衙署(见图一),寺庙,是一处较大的聚落。
秦皇岛长城本色记(二十三)图一:界岭口东月城全貌,图中间河边有城门
西月城紧邻河道有一座城门,侧对关口。顶台侧面也有一个城门,通向边内城墙。城墙遗迹尚存,城门已毁。西月城顶台(银台)基本完好,进台门洞宽敞厚实,外观呈扇形,显得更加威壮(见图二)。台上约200平方米,与对面东月城金台一样,当初至少建有两层的楼宇(见图三)。
秦皇岛长城本色记(二十三)图二:西月城顶台入口,由楼梯上到台面
秦皇岛长城本色记(二十三)图三:金银台上的阁楼(碧霞宫)复原图
西北行约一千米,到达旱水关(见图四),旱水关外有一座完好的实心烽火台。因为此关口设在半山坡上,没有水流过,所以叫旱水关。关外设烽火台,口内外山势平缓,关口两侧敌楼密集,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33年,长城抗战时,旱水关是主要战场之一。日本侵略军混成第33旅团向界岭口发动进攻,中国国民党守军第53军第116师进行拼死抵抗,在这里有一个连凭险死守,但终因寡不敌众全部为国捐躯,日军也死伤多人。所以人们又称这里为“血浴关”,山谷称做“死兵洼”。关口有一座敌楼被日军炮火摧毁,十年前还剩单面墙,现在已变成一座砖堆。关口两侧的烽火台弹痕累累(见图五),令人不由得想象当年的枪林弹雨、尸横遍野的恐怖场面。多处敌楼内都有日军刻字,记录了战场的痕迹。也有万历六年带字的城砖,得知这一带城垣1579年建设。
秦皇岛长城本色记(二十三)图四:谷底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军浴血奋战的旱水关
秦皇岛长城本色记(二十三)图五:这段的敌楼、城墙处处弹痕累累,如今已风化得千疮百孔
经过二十余座敌楼后是罗汉洞关(见图六)。关口也是建在一道山梁上,关口不大,可通单骑。两侧三十多米各有一座敌楼护卫。明嘉靖十四年《山海关志》:“罗汗洞关,官军一十八员,马一匹,军器六十四件”。至黑龙头山脚下,长城沿线还有两座劵门,其中一座叫石碑沟关,也称大罗汉洞关(见图七)。关内侧有一圈与砖砌城墙相连的石砌老边,圈内很平坦,可能曾是一座小城堡。
秦皇岛长城本色记(二十三)图六:在西南方向的敌楼上,看罗汉洞关
秦皇岛长城本色记(二十三)图七:石碑沟(大罗汉洞)关
界岭口以西、黑龙沟以东的这段山脉叫做程山。程山山脉平缓,海拔三四百米,山包纵横,无山险、无深沟密林。所以这里的城墙全部为砖砌,宽大高耸。尽管敌楼毁坏较多,满目疮痍,但远处望去,敌楼仍是步步为营,星罗棋布(见图八)。也正因为这里地势优越,利于部队机动和后勤补给,又有城墙作为阵地依托,这段长城成为了抗战时期争夺的重点。
秦皇岛长城本色记(二十三)图八:罗汉洞段星罗棋布的敌楼
在东月城内,长城驿站的农家院里,主人收集的长城遗物,有石雷、石炮、佛朗机炮(见图九)。
秦皇岛长城本色记(二十三)图九:长城后裔们收集的长城火器,有石雷、石炮、小佛朗机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