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口---大毛山——董家口
边塞经典全囊括 修我城墙勿冤人
2018.10.2 晴 秋风无踪
小河营村距离小河口长城约4千多米,从北沟进入,翻过三座山到达长城。除了关口的关城外,长城沿线重要隘口都驻扎着营(堡)寨,距离长城基本在四五千米。营寨驻军多少不等,主要负责某一段长城的守卫、支援、指挥及城墙修缮,也负责屯田、运输、训练、接收内地囚犯和为奴者的管理,偏远地区还要负责当地的行政工作。
小河口关遗留的建筑较多,两侧的砖墙,山顶及半山腰的敌楼,虽然半毁,却历历在目。西侧半山上的敌楼三层铺房墙体、垛口、射击孔还在(见图一),东侧的也基本存有二层。关口敌楼已毁,口宽十余米,可通马匹。两侧二三百米高的山峰紧紧夹住关口,望而生畏(见图二)。流过的小河属季节性,现无水。口外为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村,口内最近的就是小河营村了。这里明朝时归属娃娃峪堡管理。

图一:小河口西侧半山腰上的铺房楼

图二:狭窄陡峭的小河口关
这段长城不但地势最险峻,建筑布局雄伟壮观,保存完整,而且浓缩了万里长城的许多经典,有辽西八达岭之称。形态上,有山险墙、倒挂长城、大V城墙、堡状城墙(见图三、四)、障墙、单边墙,铺房楼、哨楼、库房楼、战台、烽火台俱全;结构上,有条石基础的砖砌城墙、石砌城墙砖铺面及砖砌垛墙、石砌城墙;材质上,长城砖有十余种,包括带水槽的城砖、射击孔内斗型打磨砖等(见图五、六),许多砌墙的石头硕大;技术上,敌楼至三层铺房为同面双楼梯、二至五眼楼皆有,三眼楼居多。有的敌楼只有一道门,有的城墙高度与敌楼三层持平,敌楼设置的距离、角度充分考虑了火器的射击范围;人文上,有李家楼、陈家楼、耿家楼、媳妇楼,敌楼入口的石券门条石上,分别雕刻有莲花如意云、双狮绣球、攀枝莲、 铁花等图案,每幅图案都栩栩如生,且雕工十分纯熟细腻。

图三:大V及倒挂长城

图四:堡垒城墙,上有石砌烽火台

图五:有四种样式的射孔,这是其中之一

图六:带半圆形水槽的长城砖
小河口段长城进行了修缮。前一段媒体报道过,用水泥封住城墙的顶面(见图七),失去了长城本身的魅力,引起广大长城爱好者的愤怒。在现场仔细看了看,这种修缮方式是蠢了一点,但不至于口诛笔伐。这一段覆盖的是石砌城墙,基础进行了加固,墙体用原来的城墙石料垒齐勾缝,材料是三合土加白灰和石渣,并不是水泥。其目的还是防水,使这段石砌城墙更长久些,没有花花样,简单也代表了小河口人的古朴。

图七:修筑的石砌墙,用三合土覆面
实际上,毁坏长城的第一杀手就是水。水冲坏了基础,墙体自然坍塌,水冲刷走墙体内的泥土,砖石自然塌落。典故孟姜女哭倒长城,就是泪水化作倾盆雨,水冲倒了城墙。遗留完好的长城都是基础坚固,不被水浸蚀和冲刷。小河口维修加固了城墙基础是长久之计,三合土封面只是防水的保护,时间一长就风化了。修缮城墙应维持现状,只做防水处理是花钱少效果好的优选。
行约8千米,到达董家口关。关口建在半山凹处,西面山高如狮子的形状,东侧边墙只剩敌楼的残壁(见图八)。其东1千米为大毛山,原有山口。这段曾设有关隘“郑关岭门”,不知是否指大毛山这个地方。

图八:董家口关隘
据史料记载,董家口长城是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在原北齐长城的基础上重修的,初为二等边墙,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戚继光重修为一等边墙。
董家口关口内有大毛山城堡,依山而建,至今遗留有城门和部分城墙(见图九),城内建筑只剩基础及废墟。关口外明朝时为蒙古朵颜三卫势力范围。

图九:大毛山堡,堡内存有遗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