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一下教育行业,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抱着理想希望加入一家教育创业公司,希望能够做一些帮助国家教育行业改变的事情。但经过一个月的深入了解,我对教育行业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管是体制内的K12学校,还是外部的培训机构,以及服务于培训机构和体制内学校的其他公司,经过跟他们的交流,改变了我的认知。
如果你要问我,现在是否还想从事教育行业的创业,此处应该会有一个问号,因为目前教育领域里很多东西不是当前能够改变的。我是否真的喜欢教育行业,教育行业的创业是否能激起我的热情?可能答案是否。
简单介绍教育行业里面的一些情况。首先我们常说K12,K12其实源于国外,全称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K12在中国来讲,其实稍有不同,我们可以认为是体制内的小学初中高中。
教育行业相关从业团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叫资源整合者。这种类型的公司,通过各种关系或者当地渠道商拿到点位,所谓点位比如无人零售里面拿到几个办公室,就叫做拿几个点位,那我认为他们也是在拿点位。拿点位的方式通常是自上而下,首先从省里市里拿到学校的招标,然后通过学校招标把体制内的教学数字化。可能前两年我们只是说教学数字化,教学管理数字化,这两年这个概念经过腾讯的加工,叫做智慧校园,从简单的管理信息数字化,变成了包括硬件软件一体化,更加多样化的智能校园方案。
这一类从业者明显的特征,就是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通常有比较强的社会关系,丰富的人脉和相关合作伙伴,能把合作伙伴打包成智慧校园方案,比如说把联通移动,甚至阿里巴巴钉钉都能成为他的资源整合者之一。它的目标是整合资源,攻下政府各个学校的点位,并且有一定的运营权。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在做学生的综合档案管理,把小学初中高中串联起来,为国家带来不一样的价值。但在我看来就是资源整合者。
教学管理系统第二类是从外包项目切入,帮传统学校做教学管理系统。这类公司其实还是踏实在做外包工具和数据化系统。他们也逐渐在思考,从原来简单的外包项目收钱,转向未来怎么获取更多运营机会。他们做的事情十年前到十年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唯一变化的是更在意系统里面的数据和学校运营权,运营权是否能够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第三类是非常踏实的创业者,真正的K12行业的教学服务创业者。教学服务和教学管理是不一样的,教学服务主要通过教学工具的创新,或者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创新,来使得教学内容发生变化。比如拿作业盒子来讲,它其实就是一个教学工具和教学内容数字化的非常好的创业者。
作业盒子官网图片作业盒子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从教学数字化切入,主打在校小学生。而教学数字化主要是一些教材的数字化,能够将原来非常枯燥的教材变成非常生动的教材。在我们以前的理解里,一个老师能否成为特级教师还是优秀教师,主要取决于他是否能够备课备得非常不错。比如学校里面我们那些优秀的老师,备课的教案通常是非常厚的一本,老师的那本厚厚的备课教案,就跟厨师的炒菜或者做面包的私房记录一样,是他最大的沉淀。所以,优秀的老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备课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把原来枯燥的文字性教材转化成大家愿意去听的一堂生动的课程,变成让大家感兴趣能够理解的内容。
作业盒子包括一些其他APP,可以把枯燥的教案转化成互动性、游戏性、竞赛性很强的内容,让小朋友感受到学习内容发生了变化,喜欢并接受这些内容。由于小朋友喜欢,家长和老师可以接受这些内容或者这个app,同时这些数字化的内容又可以再返回给老师和家长,使得他们可以对于数字化的内容再进行分析。
在教学内容里,我们经常提到针对不同的学生分析出他在学习里面的薄弱环节。如果今天没有数字化的能力,老师只能去批改作业,却没有办法把作业最后汇总成数字化的信息,再去分析每一个学生他的薄弱内容,最后再加强这些薄弱的内容的训练和提升。所以这是教学内容数字化的一方面。这些沉淀下来的内容,会成为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内容,也会成为在线教育行业越来越高的门槛。因为这种抄袭就跟老师跟老师之间的差异一样,抄袭的成本在于数字化内容本身的能力。
讲完教学内容,我们讲一下教学工具。教学工具是什么?比如现在很多支持在线直播或者在线互动的教学工具,前阵子看到有一个现阶段比较流行的,能够通过录播屏幕上的内容,进行录屏涂层上面的打标、书写、语音录入,最后生成有互动性的内容。这种在线互动能够降低老师必须在室内教学的过程,同时在线互动本身可以使得老师和学生虽然在异地,但互相交流起来和面对面没有任何差别。这是一类教学工具,当然教学工具有很多,包括最简单的批改作业,拍张照就直接把数学题全部批改完。单就工具本身的门槛非常低,种类也非常多,但它最后的竞争力一定是落在教学内容数字化和教学工具相配套的使用过程中。
我曾经提过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把图片当做交互素材,带来的问题是图片交互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息没有办法真正的结构化和数字化。当信息没法结构化和数字化的时候,这些内容在平台上流动的再多,也没有任何的历史价值,因为它是不可识别的。不可识别的内容,对于任何的工具和业务是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我们一直在讲标准化、机构化,比如说在淘系里面有制定商品的标准,交易的标准,营销的标准,其实这些标准的背后是能够让数据可沉淀、可识别并且可应用。
如果一个工具里面流转的数据并不可识别,只是单纯作为工具使用的话,那么将来这个工具本身的门槛是非常非常低,并且它也没有任何的业务价值。未来如果一个工具用一天、用一个月、用一年,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么这个工具本身的门槛就非常低。但是如果这个工具用一天、用一个月、用一年,用户的体感和业务价值完全不同的时候,那么证明这个工具除了沉淀数据已经开始分析数据,利用数据,并且把数据运用到新的业务场景里面,这样的工具才能够不断的加深它的门槛。
我们试想一下,像微信这样一款APP,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好友关系、朋友圈不断反复加强他的好友关系,并且关系链接越来越强,朋友圈内容越来越丰富,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人想或者能够逃离掉这个工具。但是如果社交关系、社交内容、社交场景没有在整个微信里被构建起来,它只有一个通讯录的话,那么这个通讯录被盗走的成本是很低的。
微信 7.0版本登录页面回到K12里面的工具,今天有资源整合者,也有做教育管理系统的,虽然他们都在试图改变这个行业,但是我认为难度非常大。从做工具和内容数字化这个层面上来讲,如果是K12的内容数字化,必须依靠于国家教材。教育每十年会终版一次,但是未来十年,教育行业的教材一定会慢慢从地市收拢到国家,也就是北京。对于教育行业做内容的人利弊兼有,好处是内容统一,不需要再制作那么多版本,上海版北京版深圳版,弊端是一旦统一成一个版本之后,会非常考验大家的内容制作能力。
另一个方面,对于K12资源整合者来说,今天你会看到很多学校让家长去装家校通,背后就是教育局发文要安装一个app,但这个app只负责缴费、发通知,使用的频率很低,但家长却必须安装。事实上这个app听起来覆盖了几百万的家长,但是用户粘度是完全没有的。而希望通过资源整合拿点位的方式去获得更多商业价值的人,算盘可能完全打错了。如果一个平台只是缴费,缴完费你给用户推送什么他都不愿意用。至于说做教学管理系统,可能是需求,但肯定不是痛点。我前面讲过开源节流,开源才是用户最大的价值。在K12里面没有开源,那么怎么解决老师的痛点才是最大的价值,而不是去管理老师。
讲另外两个我感触比较深的地方,第一个,to B从业者,一般都有非常强大的地推部队或者叫做服务部队。像作业盒子也好,或者其他从业者也好,都有很强大的地面服务团队。有部分创业者已经开始针对线下to B的服务模式思考问题,思考怎么样让线下服务更高效。通过建模,搭建中台,给不同的线下服务人员非常明确的用户,针对客户的整个内容的进行指导,比如今天去哪一个客户那边给他做什么样的培训,以及这些培训内容是什么,客户接受程度怎么样再反馈到中心。也就是说线下服务这件事情也有真正的互联网人开始思考,不仅依靠人,将来更多的通过线下采集的数据,通过线下服务的数据再反馈给后台,后台建模后再给到线下的人更多指导,达到提高人效的效果。
赋能第二个就是内容的壁垒。其实教育行业很多内容从业者,但内容可能不是一家独自完成的。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内容做成游戏化、互动化、竞赛化。这个过程里面已经有一部分的工作能够以平台的方式外包给其他从业者。比如说做动画,教育行业里面已经开始把教材动画的这种能力外包给动画制作机构,这使得从业者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教材本身的内容里。专业性的制作,比如说动画制作就交给更专业的团队去做。所以内容制作也开始慢慢的有了分工、协同。同时前端产业链的市场足够大,使得很多团队已经成为产业链里面的一个平台。
最后总结一下,不管是教育行业还是任何其他行业,医疗、健康、运动,第一个,未来特别to B这件事情,内容化不可避免,会成为非常强的趋势。同时内容话一定会分工协作,而不再是一竿子到底。第二就是线下服务会慢慢不再依赖于原来的人,而依赖于技术和产品,再通过技术和产品,加上线下高效的人,产生真正高效的to B服务团队。未来的今天,to B不再是销售团队,而是服务团队。服务团队更多的是需要能够理解产品,能够理解客户的人,而理解产品理解客户如果想被复制化规模化标准化,一定需要用产品和技术通过数据赋能,而不是通过原来打鸡血制定任务,做整个B2B的线下服务团的培训。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