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6-08】拆书《好好说话》之我的实际应用

【2018-06-08】拆书《好好说话》之我的实际应用

作者: 三锦囊的猫 | 来源:发表于2018-06-08 13:26 被阅读144次

    经历昨天一场思想盛宴之后,不写点什么,总感觉少了什么东西。6月7日首次江北拆书在晚上19:20正式开始了。参与拆书人员:三级拆书家翁豆,二级拆书家梅砸,定级选手李冰,席岳,还有三位拆书听众。

    欢迎你回到南京玄武分舵!

    一位新伙伴的回归之旅

    徐宝善的自我介绍想特别地分享出来,他说他之前读过《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当时就觉得很特别。自己也是陆陆续续付费了很多知识,但是发现很多知识学习了都用不上,甚至是记不住。也已经找拆书帮南京分舵找了一段时间了,这次通过总舵的公众号找到的南京分舵舵主,这才有了此次的线下拆书见面。

    一边听着,一边深有感触着,这不就是我么?付费的知识真心是不少,看过的书也不少,难得却是最终行为的改变,甚至都快记不住看了什么

    好在一直在写作群里,继续不痛不痒的写着,那天看到“践行的兔子”的一篇写拆书的文章,虽然并不能理解拆书的意义,但依旧敏感的感觉会被他这样推荐的学习方法一定值得了解。从此开始了和拆书帮的缘分之旅。

    拆书家的拆书

    在这里,着重分享一下昨天课程结束后,我的故事。

    回到家后,很兴奋想和朋友分享一下昨天的学习成果,也想检验一下自己能不能说的清楚(当然那个时候,从没有觉得自己会讲不清楚)。

    用来给朋友分享的是定级顺利进阶的那个片段,也就是席悦的《好好说话》。对个人而言,这个知识点几乎没有任何的歧义。

    针对同一件事,“我”和对方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当两个人出现了两种看法时,这个时候谈话的重点就不再是“问题”了,而成了情绪的互相怒怼。虽说在理智上都明白要“对事不对人”,可是在行动上基本都选择的是“对人不对事”。

    这个时候的沟通,我们总会带着自己的情绪,且这个情绪是直接指向对方,当中饱含的是对对方的不满、牢骚、抱怨。而这个情绪如果直接开口指向对方,那么对方必然会觉得受到了非常大的伤害,同样也会羞愧、不满、愤怒,然后以牙还牙

    结果两个人都会不太愉快,如果是关系亲密一点的爱人,说不定还会上升到你根本不爱我的境界,要不就是你从来都关心我的委屈中。

    那有没有一种比较缓和的方法呢?毕竟我们是人类,每分每秒都在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情绪。遇到事情总有不顺心的时候,会有情绪、不满、牢骚、抱怨,该怎么办?这里给出的方法是打一剂感受的预防针

    含义就是当你想表达不满的、指责的情绪和感觉时,先说上这样一句话。

    抱歉,这或许不是事实,但是我就是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抱歉,这或许不是事实,但是你刚刚说话的方式让我觉得不受尊重。”

    抱歉,这或许不是事实,我知道你不是想干涉我,但是你让我早点睡觉我还是觉得受到了束缚。”

    加一句,“抱歉,这或许不是事实,……”,效果就会缓和很多。

    这样一句话,说的人和听得人重心会被分在两个地方,说的人,重点是表达出了感受,听得人,重点是听到了他下面说的不是事实。

    犯的第一个坑

    给朋友讲解这个,也用了一个例子,我和小明分享一个学习课程,他说这东西有用吗?能变现吗?我从来不看这种东西。你不觉得在浪费时间吗?还不如去玩啊!

    当时听得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小明每次看到我看书啊、看混沌大学的东西都会有这样的言辞出来,这次他又这样,实在让我生气的很。这简直就是对牛弹琴。“那只能说明我们根本不是同道中人,三观实在相差太多了。你说的那个才是浪费时间和生命。”这个时候很明显我们俩的情绪都出来了,当然后来我也不再小明联系了,因为感觉讲话特别的累。

    后来也就刻意避着不再多有来往了,但是小明其实人特别的热心,比较仗义。

    故事讲完,我让朋友也回忆一个她的故事,很兴奋的等待她的回应。

    然而让我受挫的是,在讲解了实际案例之后,就鼓励她也讲一个案例。她说她回忆不起来

    “你忘记啦,之前洗碗,去哪儿玩之类的,不是天天都有小不愉快吗?”我在一旁提醒着她。

    “哦,我忘记了,不过你讲的这个方法我理解了。”朋友说。

    面对这个情况,心里的小火苗感觉被风吹了吹,但是我并不放弃,“这个看来还是我的问题,引导的实际案例不足以让你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我再给你举个例子。”

    我又不辞辛劳的把洗碗的案例讲了一遍,“你看,吃完饭我就希望把碗洗了,我烧的饭,你洗碗正常吧。为什么要拖呢?”

    她回答,“我就是很享受吃完饭,然后舒服的躺一下的感觉啊。你总是让我去把碗先洗了,比较烦你。我就特别不想洗。”

    看来有戏,“你看,这就是两个版本对不对,针对同一件事洗碗。”

    她终于有些触动了,“嗯”。

    我继续分析,“那如果按照今天的这个方法,我就会这样对你讲,抱歉,这或许不是事实,但是你每次吃完不洗碗的行为,让我感觉你就是不想洗碗,拖着让我受不了然后去洗碗。”

    她听了立马回答了,“不是的,我会去洗碗,只是稍微晚一点点,我就是想休息一下。”然后我问她,“这样是不是感觉顺多了,也没有夹着很多怨气?”她回答,“嗯。”

    犯得第二个坑

    我又继续分析,“因为这个方法呢,你看,我在讲这个话的时候,抱歉,这或许不是事实,但是我产生了这种感觉。我强调的事,我讲的可能不是事实,而对于你而言呢,听到的重点是我的感受。这会冲淡我对你的不满。”好吧,必须得承认,在讲完这句话,就感觉莫名的变扭,好像不太对劲,朋友也没有细究,但是总觉得有问题,拿着稿子看了看,才发现自己犯了错误。自己对于概念不清晰。

    抱歉,这或许不是事实,但是我产生了什么什么样的感觉。”这句话的重点:

    在于听者和说话的重心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听者会更加注重那不是事实”,也就是说,说话人接下来讲的话都不是真的,只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这就是“这或许不是事实”所引导出来的结果

    而对于说话的人,他表达的目的在于“我产生了什么什么样的感觉”,重点在于他表达的情绪和不满。

    而我上面的那段分析,正好是完全相反的!这真的让我惊到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居然还有这么大的偏差,如果不是在和朋友的分享过程中觉得有些卡壳,可能就过去了,到第二天的时候就已经忘得差不多了,甚至还会把错误的理念奉若真理。

    我的思考

    在给朋友分享的过程中,有个特别明显的感觉,这个真的是个简单易懂的沟通技巧点,可是在表达的过程中,要让对方能够清楚并且联系自身的体验,同时加以运用到未来的生活实际中,其实并不简单,尤其在自己对概念还一知半解的时候(关键是我还一直觉得自己会了懂了),就更不能让对方明白和理解了。

    昨晚还有2位定级选手拆了两个片段,不过在重新梳理上述沟通小技巧之后,发现把知识转换输出给其他人时,存在这么大的阻碍点是挺多的,而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别人无法沟通的很大原因可能在于,本身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是不清晰的。

    当我们对概念理解不清晰,再识图给另外一个人讲解他脑袋中根本没有的概念,同时还无法联系他的实际体验,他就真的特别难以理解、产生共鸣。

    最为重要的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无法知道,自己以为理解的概念其实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它的适用对象、适用场景、适用边界,对于这些是从来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深入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6-08】拆书《好好说话》之我的实际应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xa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