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是已故作家史铁生的一篇经典散文。这篇亲情散文字里行间蕴含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和悠远绵长的情思,饱含着身有残疾的儿子对母爱的深深眷念,表达出在经历母亲去世生命沉淀之后的深沉思考与感悟。
这篇散文收录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五课。
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七年级学生,绝大多数对于作家史铁生作为双腿瘫痪的残疾人的痛苦和特殊心理,可能体会得还不够真切,难以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孩子们对于一个拥有残疾孩子又身患绝症的母亲的巨大痛苦,更是无从体验。这些都构成了本课教学的难中之难。
在我看来,讲《秋天的怀念》容易,因为文中细节真挚细腻,可教可学之处颇多;讲好《秋天的怀念》却很难,对母子特殊心理和巨大痛苦如果把握不到位,就很难真正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就很难明白儿子在丧母之后的对生命的重新审视与深刻感悟。
所以,我选择以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向余映潮老师好好学习。
在入课后,余老师引领学生了解了作家史铁生的特殊身世,疏通了本课字词,接着他请孩子们用三分钟时间默读课文。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学生读得漫不经心,有的学生还与他人耳语,显现出部分孩子此刻还不够用心投入。因此当推进到“实践活动一:诗意地说话”时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主动发言者少,从发言内容上看,对课文较为生疏,理解还多停留在表面。余老师适时推进“实践活动二:细腻地品析”,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多数学生卖力地读着,可我们从观课的角度总觉得那些声音较为平淡,仍然缺乏情感。果然细心的余映潮老师也发现了,他立即就给孩子们做出示范,他读得深情,读得有节奏,读得有轻重缓急,读得有抑扬起伏,读得投入打动人。孩子们因此受到感染,再读课文时也更加地投入,有了许多自己个性化的呈现。从他们此起彼伏的声音中,我们不难听出比刚才的朗读多了些处理,有节奏了,有起伏了,有了情感的参与。连余老师也连连直夸:“好!我观察到同学们的认真的朗读了!”这之后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明显较之前高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