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靴搔痒

作者: 西岩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19-10-15 10:25 被阅读0次

    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59: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在通源小学听的第2节课是《精卫填海》。这节课是四年级第3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的神奇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隔靴搔痒

    课文原文是这样的:

    13.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

    注释

    ①本文选自《山海经 北山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鸟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③[少女]小女儿。

    ④[溺]溺水,淹没。

    ⑤[故]因此。

    ⑥[埋]填塞。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语文训练重点,痕迹不显。

    这个老师导入的水平很高。先认识几种古鸟凤凰青鸟等,并且用古文介绍引出《山海经》这本书,并读出描写精卫的古文。然后让学生说出精卫的样子。这样的导入无疑是高水平的导入。文化体现在课堂每一个细节上。一个有文化的语文教师,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能表现出文化的深厚。写文章,也是如此。在短短的篇幅之内,韵味无穷。

    下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读两遍,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能是因为年级高了一点,老师对读得正确流利的训练并不细致。老师在挑学生起来读的时候。有的学生一下子就能读出感情了。这篇课文是应该经过预习的。

    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中把预习归入到自学环节。在语文课堂上难度较大。比如说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过程,大概要沿着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过程进行,这一过程往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但这是在夹杂着老师讲课指导的基础上,如果老师不讲,让学生读,像考试一样,学生拿到一篇课文,10分钟的时间应该就把这个过程完成了。现在担心的是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容易紊乱。但不管怎么说,将来读书能力必然是学生独立的面对一篇课文。具体来讲,在考试的时候,学生要独立的面对一篇短文,必须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读整篇课文,而不是一步一步的依赖老师的指挥进行。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必然。

    当然因为一篇课文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复杂,有字词句的学习,还有其他内容的学习。可以这样办,把学生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很容易学会的,另一部分是学生不会的。预习的重点在于限制时间,目标是把学生会学会的让他自己学会,然后找到学生不会的。这样学生可以用很快的速度能把一篇课文学习完,课堂教学的重点就围绕着不会进行,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贯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个预习一定是学生对整个课文的大预习。

    就像这节课上这个女同学读了两遍,有些句子就自然而然的能读出感情,这是以前语文能力的体现。学生的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就是一次次的在放手训练中完成的,就像第3节讲座中那个教研员讲的,精讲中有自学,自学中有精讲。不能因为这篇课文是精读课文,就不让学生自学。独立的阅读自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常规训练环节,重要训练环节。不仅仅是一个速读,体现了自学,应该把速读训练这个环节放大,时间延长一点,解决更多的问题。

    就像一个导学案,实质上也不必要苛求编一个导学案,那样麻烦,只要有一个大致的学习提纲。读书的方法应该牢牢记在学生的心中,如果每一次都需要导学案,把读书的方法提示出来,学生按照导学案去学习,无疑也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独立阅读就是教给学生一个方法,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学生一上课就能够利用这个方法去读书,明白已经读懂的,用问号标出不懂的不会的。特别是第二点学生如果能够把自己读不懂的不会的内容全部找出来,可以说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已经完成了80%。当然找出不会不懂的问题,这也是一个能力,需要长期训练。

    第三个环节,学生理解字词,这个方法老师完全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

    在课堂上这个老师用了许多声音效果来配乐朗读,但是我觉得有些画蛇添足,还是第一个老师做的比较好,语文的朗读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节奏,而非另外加一些花哨的声音,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后来这个老师又设计了许多的对话,来补充文章的内容,展开想象,比如说增加了精卫与大海的对话。当然这样迁移到作文是有利的,但是忽略了朗读的训练。不利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形成。

    第四个环节让5个同学进行故事接龙,把一篇古文变成5个故事。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准备练习以后,5个学生说得很精彩,但是我总觉得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当然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对课文的理解很充足,但是我觉得不如老老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这个环节应服务于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好课文,读出感情是必不可少的训练,而在这节课中这一环节是缺失的。最后一段让学生展示朗读,学生明显读得不够好,音韵感情节奏都把握的不到位。原因在于课堂训练不到位。

    最后进行了一个拓展,读了另一首诗,这种拓展是假拓展。因为没有在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进行迁移。

    在这节课上,这位老师展示了高超的朗读水平,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过程不足。虽然采取了5个人编故事、配乐等等种种方法。但朗读效果明显不好。

    朗读是一个直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老老实实地朗读课文,是一种朴实高效的办法。不仅要重视朗读的精彩部分,有感情的朗读,更要重视读流利这个基本要求,读出节奏,音韵铿锵,语势连贯。

    朗读节奏音韵重音:

    13.精卫

      帝  之 少女,曰 女娃。女娃  游于 东海溺  而 不返  为 精卫,常  衔 西山 之木石,以  于  东海

    轻视朗读的语文课,都是隔靴搔痒。课堂不在于设计的如何精彩,而在于学生读书能力的真正形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隔靴搔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bj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