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6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转型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6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转型

作者: 开物启事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22:08 被阅读0次

    从教学活动的现实存在的形态来看,沟通实践是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本特征。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

    一、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

    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活动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之中进行的。

    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的基础的过程。

    二、对话与文本:“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构

    将教学主要理解为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是研究教学现象之本质的一个前提。教学文本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的极其复杂的产物。关于教学文本需要探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教材”概念的广义界定及其编制。

    教学结构通常由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

    希尔斯(E.D.Hirsch)从“文化素养”的观点引出的“核心知识”与“核心知识课程”值得我们借鉴。所谓“核心知识”系指所有人拥有的普遍经验和赋予了我们生活以意义的人类存在所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生命周期”、“符号使用”、“集体成员”、“时空意识”、“审美反应”、“天人相依”、“生产消费”、“高尚生存”等等。围绕这些核心知识设计学科或领域,渐次复杂地螺旋式地开展,形成一贯统整的课程。

    第二个问题: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

    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它以独特的现实情境(主要是以对话的方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实际上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教学即源于具体情境又超出具体情境的课题。

    三、教学规范的转型

    传统教学沟通的弊端。以讲台为中心;问答“仪式”;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内,教师垄断来沟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代表着教育学及教学论的一种发展趋势。我国教育界流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试图调和“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对抗,单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要超越这两个命题,就得有这两个命题的“媒介”,即第三项命题,作为解决这两个命题的媒介:

    1.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过程,这就是教师指导作用原理。

    2.学生必须处于能动的,愈益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地位,这就是学生的自主性原理。

    3.教师的指导作用于学生的自主活动的地位是一种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它们可以作为教学现象的矛盾关系加以分析和把握,而这种矛盾关系是不断产生、否定、再产生的,这就是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新型教学规范应该具备多尔所指出的“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谨性”。

    2018年4月2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16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转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ct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