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表达自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科学,也可以是一项技能。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观点转化成语言?如何您和我一样,想精进自己的表达力,却苦苦找不到突破口。那么这本逻辑学科经典的《简单的逻辑学》值得一看,其中一部分内容可能给您一些启迪。
作者D.Q.麦克伦尼,是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教授。曾先后任教于圣母大学和肯塔基大学。他以轻松的笔触给我们介绍看似难懂得逻辑学。
这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既是书中的五个章节。今天主要看一看第一章的内容:如何搭建逻辑思维框架。
观察并确认事实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事物,既是存在的实体,如故宫就是可以看作事物的代表。有形的事物。
二,事件,事件是无形,它已有形的事物为基础。比如,在学校开运动会,首要条件是学校和其他相关物件的存在,否则这个事件就不会存在的。
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观的,它们都存在于公众领域,原则上可以为每个人所获得。而主观事实是指,由个人亲自经历的或间接通过别人的经历确认的事实。例如,“西藏,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就是个主观事实,是无法直接确认的事实。
了解事件,事物,和事实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把事儿用语言来描述出来。例如,写一篇记忆里的一次运动会。如果我们没有一手的资料,我们就会感到无从下手。
这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一点:语言立足于客观事实。换句话说,我们的语言越不符合实际,那我们的逻辑表达越显乱,我们的语言就越不可靠。那么我们如何获取客观根源?
鲁迅先生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细品这句话,深以为然。可以说,我们的文章质量跟观察的深浅有直接的关系。
另外,观察也是我们知识的重要来源,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学会关注细节,不因事小而疏忽。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形似的情况不过是对曾经经历的事物的简单重复。但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一件事情。每个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而我们必须对此特殊性保持敏感。
形成正确观念
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大脑中的每个观念最终都源于对事物的描摹,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雷特”,莎翁的哈莫雷特就在那里,谁都可以看得到的客观事物,而因每个人看的角度看的方式不一样,形成了千万种观念。
观念从通俗意义上来理解,就是我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的综合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观念和与其对象的关系强弱来判定它是否正确。我们越忠实的反映正其对象的客观秩序,那么我们的观念越趋于正确。
比如,新.中.国刚成立初期,我国人口不足,生产水平低,急需更多的劳动力,于是人们自然形成了人多力量大的观念。
观念可分为两种,一是简单观念,二是复杂观念。前者主要指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直接明了,就如我们事物最初的概念,如猫。而复杂概念指的是那些与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的观念,其内涵丰富。如民主。
将其观念付诸语言
人类认知主要由3部分形成:(1)客观存在的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3)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为了交流方便,我们的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
如何有效沟通?
一.忠于客观根源。与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与人讨论问题,需要具体的事物来体现问题,而非通过自己主观想象出来。
常言道:“有理不在言高”。辩论不是在地摊上争吵,不依不饶。我们与人讨论问题、语言要缜密,有逻辑、有道理和有说服力,才能使人信服。
2. 给观念找到合适的语言并非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一工作常常充满挑战性。有时候我们无法清晰的表达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积累不够。正如刚才提到的观念一样,我们积累越多,在我们大脑形成的观念越多,我们的表达也越丰富。
3.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观点的外在来源,理清思路,合适的表达将随之而来。
总结:语言的本源是客观事物。
以上是我对《简单的逻辑学》第一章内容的解读,能力有限,若有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拍砖。
前两天,闲着没事儿干,想写一篇征文,故事中想描写一段溺水的场景,虽然初中时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但真要转化成语言的时,发现好多细节之处不懂得如何表达。于是我又找度娘,认认真真地观看了几段溺水视频。通过这个尝试,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语言的本源就是对客观事实,你对客观事实了解得越清晰,你所用的语言更加清晰和生动。阅读《简单的逻辑学》,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目前学语言的困境。
哈哈哈 写这么多,字数早超过800字了,能掰开分成两天的日更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