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又称《吕览》,是中国先秦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汇编,共26卷,160篇,完成于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为秦国相国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类书的起源。
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每篇又有一些子篇。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纪共计六十子篇。八览各览有论文八篇,《有始览》缺一篇,共计六十三子篇。六论每论有六篇,共计三十六子篇。加上十二纪末的《序意》一篇,全书计有子篇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
此书完稿后,吕不韦将其公布在秦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公告天下,只要有人能在书中增删一字就赏赐千金。这是「一字千金」的典故。其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吕氏春秋》不可能没错误,但当时无人能改一字。汉代高诱指出这是因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高诱当时所见《吕氏春秋》已是「既有脱误」。
《吕氏春秋》除了对既有的儒、墨、道、法、刑、名、兵各家进行阐发之外,本身并没有任何新的思想和创见。它最大贡献在于保留了之前各家学说的内容,而那些学说的著作很多都已经散佚了。
舍本逐末和本末倒置的区别
两个成语都有"轻重倒置,主次不分"的意思,区别:
1."舍本逐末"多指处理事情而言,"本末倒置"多指评论事理而言。
2.用"舍本逐末"作定语时,一般都用"办法""方法""措施""做法"等为中心词;用"本末倒置"作定语时,一般都用"说法""结论""提法"等作中心词。用"舍本逐末"作谓语时,主语多指一事件,一种做法;用"本末倒置"作谓语时,主语多指一种理论,一种说法。
3."本末倒置"是指把主次的位置颠倒了;"舍本逐末"指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