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伤寒论国学与传统文化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6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6

作者: 侠医世家毛巾哥 | 来源:发表于2018-08-10 08:41 被阅读31次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75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着,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 二两(炙)  附子 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 二两  桂枝 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注解:

这个方子和前面的类似,我们把它当个医案来看吧。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这是阴证湿证,肢体疼痛,用桂枝,附子,白术;“汗出短气,小便不利”表证加中焦有饮,用桂枝,白术;“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着”,用桂枝。桂枝证多,重用四两;其它皆用二两。再加甘草建中补津液。于是有了这个甘草附子汤。《伤寒论》所授便是这样灵活的变化组合之道。

这几条都提到一个“风湿相搏”,搏是交集纠斗在一起的意思,风为表证,当表证和人体的湿气互相纠结的时候,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像皮肤过敏,湿疹风疹之类也是类似原理。

原文: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碎)  甘草 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此条定非原文。首先是以脉论治不合仲景法度,其次是表热里寒不合白虎汤方义。白虎汤是治表里俱热且津液虚的。表热里寒的治法是寒热药并用,如果里寒为本且严重,表热为标且轻微,甚至可以只用热药,不用寒药。

原文:

177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 四两(炙)  生姜 三两(切)  人参 二两  生地黄 一斤  桂枝 三两(去皮)  阿胶 二两  麦门冬 半升(去心)  麻仁 半升  大枣 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注解:

这个方子用药很杂,疑非仲景原方。条文也过于简单,只有一脉一证。

“脉结代”很多医家都认为是津液虚。熟悉《伤寒论》的都知道,真正的津液虚是要用附子的,这里没有附子;况且津液虚的典型脉象应该是弱细脉。那这里的脉结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从用药反推出来。

我们先看这里面用的最重的药,生地黄一斤,麻仁半斤。这两味药主要是祛瘀的。有人说生地黄是滋阴的。其实我们平时说的生地黄是干地黄,干地黄既祛瘀也滋阴,这里的生地黄应该是新鲜的地黄。新鲜地黄的祛瘀作用更强,阿胶和麦冬也是祛瘀和滋阴作用都有的药,桂枝增加气化能力,也是能祛瘀的。

还有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这是建中补津液的药。

由此来看,这个方子所治应该是祛瘀为主,然后就是滋阴补津液。其则重应该不在虚寒,因为没有温阳药,如果真温阳要用附子,干姜,而且不能用那么多阴柔的药。如果“脉结代”是表示阴证,那就很阴了,脉都上不来了,不是生姜和桂枝能解决问题的了。所以这个“脉结代”还是以瘀为主的,不是以虚寒为主。后面的煎煮法有用清酒煮,酒只是增强升发之性。酒精一煮酒挥发了,事实上没多少热性的作用。

“心动悸”是心脏的异常反应,所以这个方子在心脏病上运用得多。之前学过一个桂枝甘草汤,只有桂枝和甘草两味药,是治汗出过多,心脏带血不上产生剧烈悸动反应的,只用甘草补津液,桂枝增加气化,也就是增加心脏的带血能力。这里呢,用药很杂,似乎是以淤血为主;又有那么多滋阴药,像是有阴虚阳亢。仲景组方治病的原则是抓主证,化繁为简的思路,这里用药繁杂而又含糊,方向不明,所以不像是仲景的原方。

但这个方子作为一个心脏病的基础方是可以参考的。心脏病的根源是血的问题,因为供血出现了问题,所以心脏才发生一些变化来应对,心脏本身很难出问题,也不会无缘无故的不适。血的问题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是血不足,这个建中就可以了;第二是瘀,血瘀,湿瘀,寒瘀,血液营养物质富集而黏稠,都有可能导致供血不顺畅,进而影响心脏。这个方子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兼顾。

下面说说几味新药

这个方子很有意思,它把最有代表性的三味滋阴祛瘀药“麦冬,阿胶,地黄”放在了一起,那我们就来对比分析一下这三味药。

首要这三味药煎出来都是黏滑的,我们知道有黏质则能滋阴,其实黏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祛瘀。何为瘀?就是人体里面一些淤积的黏稠物质。据同气相求原则,只有黏稠的物质才能去掉黏稠的物质,就像肥皂或汽油才能洗掉油渍血渍一样。

麦冬微寒,色白,且有一股轻升的香气,是入上焦的,所以说麦冬能润肺化痰,痰就是上焦呼吸系统离的淤积。

地黄微寒,色偏黑,味沉稠,是入下焦的。以祛下焦的瘀血为主。鲜地黄主要是祛瘀;干地黄,也就是今天说的生地黄,祛瘀和滋阴皆可;熟地黄,也就是蒸晒过的地黄,以滋阴养血的作用为主。

阿胶是馿皮熬的膏,性平,不寒不热,色红,微腥清香。腥气是能去淤血的,所以祛瘀血它很擅长。阿胶性质平和,后世有称之为补血养阴圣药,是因为它养阴的作用很合中道:平和均衡,既具黏稠之性,能入下焦养肾阴,又清香,能入上焦养肺阴,是滋补调理之品。

这三味药的共同之处是它们只有在人体有虚热,或者阴虚阳亢的时候才能起作用,因为这三味药都是阴柔的。真正的热证不能用,哪怕微偏寒凉的麦冬,生地黄也不行,因为有滋养作用,用了如同火上浇油;真正的寒证也不能用,《伤寒论》的大原则是从阳引阴,真正的阴证只能用温热药来生化津液,阴上加阴是死路。至于在这两者之间的情况,只要有津液虚,我们可以用这几味药合黄芩,黄连,石膏,或者合生姜,附子来调节我们所需要的寒热配比。

​麻仁就是火麻仁,我们都知道它能润肠通便,有油脂,有润下的作用,养阴的作用不大,主要用于虚热肠燥的便秘,兼能去瘀血。

原文:

178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注解:

此条是讲脉象的。

脉不任按,按着的时候来得就缓,说明津血虚,若还忽然停顿一下,然后马上就来了,这叫结脉,就像绳子上打了个结,疙瘩了一下然后又连上了。如果脉不稳定,有些躁动,又忽然停止,然后又很急躁,不仅打结,还摇乱不定,这是很不好的脉,这叫“结阴”,说明不仅是阴证,还很逆乱。如果脉会忽然中止,没有了,然后又再跳动,这叫代脉1.这也是阴脉,说明津血很虚了,这是很难治的。

至此,太阳病的三篇就讲完了。《伤寒论》虽以六经名篇,但不是按六经的顺序讲的,它是穿插讲的,是按人体的疾病的发展规律横向来讲的。所以这三篇将六经都涉及了。学过太阳三篇的,基本上知道了一个六经的轮廓,可以用六经的思维来辨证治病了。

《伤寒论》部分药物剂量换算备注: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吴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约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oh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