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生病时,发烧,躺在床上非常难受,就啥事都不想干,听书,听音乐,看剧,看电影,都不想干,身体难受,就只想着身体了,就想它能快点好起来,舒服一些就好。当身体好一些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些凌空的想法,俯瞰我自己时觉得我的生命好像没有什么力量了,虽然还不至于到枯萎的程度,但是不再茂盛,不再能够往更高更宽的地方生长的感觉。
图片来自网络这是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很真实,或许是生病了的缘故,这种感受非常强烈,不知道如何来形容,就想到了大树,树木长大到一定程度,就长不了了,每年的春夏秋冬,维持落叶发新芽,根茎只能维持这样的循环了,到了所能生长的极限了。我感觉自己现在也是这个样子,就维持日常的工作生活,即便有多余的时间,也用不起来了,更多的好的想法也填不进去,就是无法走向更开阔的感觉。就好像树长到一定程度,你施肥浇水,也已无用,不再能长大了。然后我就在想,是什么原因让我不再有动力生长了呢?如果是树木的话还可以理解为根扎的不够深入,伸展的不够宽广,地面上的树枝也就不能再往更高更远的地方生长了。那么人呢,是什么原因呢?有些人即便到了六七十岁,依然充满生机,有些三四十岁,就好像已经垂暮。我其实也没有答案,不过隐约中总是感觉还是自我不够强大,就好像树木的根一样,自我不够强大,自我本身的好奇心,自我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最原生的驱动力,都不够强大。前半生的生长动力可以来自外在,因为年少时成家立业有抱负,要得到的东西很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在的动力总是会消失的,而那些最本质的生命的动力如果没有的话,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停滞了生长,不再茂盛。
因为还在抚养孩子的阶段,思考我自己的问题,我就总会联想到孩子的成长。我们这一代人,70,80年代,是随着外在动力而成长的,虽然一路过关斩将,勤勤恳恳,大多数人也都在这个时代过上了原来理想中的生活,但是我觉得很多人就犹如我一样,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停滞生长,因为我们生长的动力无非就是更好的物质生活,显而易见的整个社会驱动,不需要内在动力走到了现在。而现在的孩子们,外在的动力实在有限,因此在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懒散,不爱学习等,所以要想让他们和我们一样,认真勤奋刻苦,是很难的。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应该比我们更依赖内在动力,他们总体上来说应该是更加遵循自己意志的一代,是自我更加强大的一代,后续的力量应该比我们更足,因为他们的外在动力更少,整体的物质生活改善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他们更需要内在的自我意识,会更早的去寻找内在动力。这当然需要我们父母转变观点,积极的去支持他们,积极的去支持他们做自己,发展自我,肯定自我,培养内在自我,这样才能走的更远,不至于在我们这样的年龄就停止了生长。
现在的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远比我们那个时候复杂,并不友好,还不如我们那时候的环境简单粗暴,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好的前途。而现在的孩子成长没有明确的外在目标,再加上现在的互联网的环境,所以孩子们要良好的成长,更加的困难。父母能做的仅仅就是去无条件的爱他们,支持他们。想想自己的半生生活,以及现在的生命力枯竭,你就知道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在乎那前面的那些年,如果人生后半程躺下了,之前的拼死拼活得来的提前量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对于孩子们,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想着让他们年少时一定要多努力学习知识,考好大学,找好工作,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轨迹了。
对于自己的生命力褪去,我觉得我需要停下来,等等自己,爱自己,关注自己,让内心自我再长大一些,我才能继续茂盛起来了,我需要停下来,等根长大,长结实一些,这需要时间,需要对自己更加的宽容。这些年我看过很多书,育儿的,心理的,自我成长的等等。归根到底,人要有力量,最根本的还是要关注自我,拥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去做很多事,才能一辈子生机勃勃,即便身体衰老,心理也依然充满生机。
道理是这样的,而中年的我们,满身负累,就很少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就好像一棵树,挂满了东西,想要维持不倒就已经费尽了全力,哪里还有能量管自己是否能再长高。所以先卸掉外在的负担,这就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过程了,然后轻松如孩子般时,才能真正关注到内心的自我,才能真正滋养到根,才有更加茂盛的可能。当年龄如我们时,往前追溯问题来源已无必要也无意义,关注当下的自己,看到当下的问题,一点点剖丝剥茧,一点点改变,给自己一些时间,我相信我们的心理能够再度茂盛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