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极简观感|向不持有的生活步步靠近
“慢慢发现,那些能长久陪伴我们的物品,更能带来安全感。万物皆有神,很多日用爱好物,用的多了,用的久了,也就沾染了使用者的气息,了解使用者的习性,才真正算得上“我们的物品””。而对那批“非我的物品”,我选择不持有,以此避免因磁场互斥、节奏不合拍带来的疲惫感和愧疚感。2020年的极简目标,向不持有的生活一步一步靠近。
《不持有的生活》中应该"不持有"的物品,可以分为以下4种:
1 超出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不持有。
2 不钟爱的物品,不持有。
3 无法回收利用或转送他人的物品,不持有。
4 不适合自己、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相符的物品,不持有。
对“不持有物品”、“非我物品”的判断
“非我物品”不从使用频率进行判断,而是从自身的管理能力、使用习惯、使用需求三个方面去判断。
超出自身管理能力的物品,将其归为非我物品,选择不持有。精力、时间、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超出自身管理能力的物品会带来各方面的压力,轻松平和的心态受到挑战。拥有物品的同时,能够自如地管理它们,确保自己付出的空间时间,安置、保养物品的精力都不会让自己疲惫,平和地与之相处,才是对使用者和物品双方的彼此尊重。
和自身使用习惯不契合的物品,将其归为非我物品,选择不持有。在和老物件的长期相处之中培养了很多使用习惯,习惯用的键盘、鼠标、数码产品,让自己心情愉悦的四件套,适合发质的洗发水、和肌肤契合的沐浴乳,亲肤合身的衣物,甚至三观相同、交往舒服的朋友爱人......每一次遇到契合的物件都是难得的机缘。那些一时脑热购入的,被别人安利推荐的,未加思索跟风的物品,请慎重思考,它们真的适合你的使用习惯么?
和自身使用需求不一致的物品,将其归我非我物品,选择不持有。常常有这种体验,欲购一只能够通话短信上网的普通手机,一番浏览后下单的往往是超出本身需求、偏离本身需求的手机。或是外观设计吊足你的胃口,新奇黑科技激起了你的好奇心,也有可能精美的广告文案产生情感共鸣,或是同行朋友疯狂安利,让你一下子忘记了最初的使用需求,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清晰定位自己的使用需求,在此起彼伏的市场浪潮里,始终明白和尊重自己的使用(购物)需求,简单明了。
在一个人生活里扮演非它不可角色的物品很少,时间留下来的都是最适合自己的老物件,他们仅占我们拥有物品的20%,却能满足使用者80%的需求;它们最了解使用者,和平共处间不会耗费过度的时间和精力,默契十足,这就是“属于我的物品”,是我们应该安心持有的物品。
因为追赶潮流、广告营销而买了不符合自己使用习惯、偏离本身使用需求的物品,请给它们找到新的归宿吧,它们并不适合你,况且,占有不代表拥有。而对于以上所述三种物品,选择不持有,是我的态度。向不持有的生活慢慢靠近,是我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