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章节是,了解孩子,书中一开始,讲了这样一故事,六岁的孩子在桌子前面用蜡笔涂颜色,他的妈妈在旁边工作,孩子用脚踢地板,他的妈妈很生气,于是停了下来,但是孩子不停地用两只脚又开始踢,他的妈妈就开始呵斥——不要再制造噪音,但是没过2分钟了,他又开始踢,他的妈妈把笔一摔,打了他一巴掌,大声吼道,说了不要再踢了,你为什么总是让我生气,你为什么就不能安静的坐着呢?!
这个例子很常见,在家里,好像我总是也扮演着这样的吼叫的角色,面对着娃的不听话,面对着娃的一些淘气反应,我们总是会生气,从而导致战争,这后反应发生了一个问题:就是要注意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如说,这个孩子是没有意识到会让妈妈生气,他的动机是什么呢?当他的妈妈对他生气的时候,他那一刻他得到了她妈妈完完全全的关注,他怎么会停止呢?当然不会,这个结果对他来说,多棒呀,他能够用这样的方法让妈妈为自己忙碌,他喜欢他妈妈这样的关注,这就是孩子行为背后动机的线索,孩子不知道会有这样的动机,但他的行为无意识的被这样的动机驱使,一天不下百次,她妈妈的反应,恰好符合孩子的需要,反过来强化了这个隐藏的目的。
看到这里,我非常有感触,比如说,我家大宝喜欢,哼,一有点小事就尖叫,孩子爸爸会打他会骂他,我也会对他大吼大叫,这样一来,我们全部的焦点都在他身上,在这一刻,他得到了我们完全的关注,他怎么会停止呢?所以我们的过分的关注孩子,他虽然得到了批评,但他潜意识里,他是喜欢的,因为他获得了一种归属感,所以我现在能够了解大宝,为什么他反复喜欢哼叫背后的原因,我也更加明白,不断地责备过分的关注错误,这样会使孩子,在错误中越来越走不出来,改善,调整,可以找到更多的办法。
可两个宝贝,却有不同的反应,今天大宝的老师告诉我,今天在班上跟孩子们讲新闻的时候,讲到楼塌了的新闻,孩子们都在难过,只有他一个人提出:老师,为什么我搭的积木房子倒塌了,就不会伤到人呢,这个问题提出来,当然同学们是鄙视的,因为怎么可以提出这么幼稚的问题?我不知道他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想引起大家对他的注意,但是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他的同情心还远远不够,也许这也是一种哗众取宠吧,也许是他太幼稚吧,但同样的是,都是同一个爸爸妈妈生的,妹妹相比来说就懂事很多,今天奶奶没有带钥匙,她没有带舞蹈包,没有换舞蹈鞋,没有换舞蹈服,奶奶担心地问怎么办,没想到她放心的拍拍胸脯,告诉奶奶,没关系的奶奶,我穿袜子也可以跳,我穿的是白色短袖也可以跳舞的呀,总让人觉得很贴心,很温暖。
我想,也许是我们对妹妹更宽容一些,对于大宝缺少一些等待,还是应该多多的关心他,关注他,在他表现好的时候,也给予他关心关注赞赏,发现问题不可怕,有问题才能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