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阐述这样的观点:对每一个国家来说,向售价最低的人买入想要的东西,一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这是一个经济学常识,对于个人或者国家,自由交易、低价买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在现在,即使各种牌子商品摆在面前,依然会有些人宁愿买贵、不买便宜的。
举个例子。
整理爱好者熟知的沐浴露分装瓶子,一模一样的瓶子,专卖日本货的十元店(大创)只售10元,文青最爱的MUJI则要30+元。
(看得出两个牌子有何差异么?上图为MUJI,瓶子售价30元起;下图为大创,不论大小一律10元。图片来源:互联网。)这些塑料瓶款式一模一样,工艺上无任何差别。只不过贴上不同标签,售价可以相差数倍。
有人会说,选择MUJI、选择知名度更高的牌子,感觉质量会更好。你可知道,MUJI在日本诞生之时,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少外观包装,以“平价”形象面世。后来MUJI被更低廉品牌赶超,高傲的价格就顺势改为“质优”的代言人。
一个追求纯正日式风格的单身文青,他很可能会买30元的MUJI瓶子。
一个只追求性价比的家庭主妇,她很可能会买10元的MUJI同款瓶子。
对于精明理性的人来讲,同质的商品,价格才是要考虑的因素。换句话讲,文青眼中的品牌情怀,在精明师奶眼里不值一文。
这里没有贬低任何品牌/群体的意思。即便是精明主妇,她也会栽在品牌陷阱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牌偏好,明明是同等质量情况下,会一根筋选择成本更高的那款。
同样是一杯现冲即溶咖啡,有人会偏偏选择更贵的咖啡店。
同样是品牌授权的毛公仔,有人会偏偏选择更贵的旗舰店。
这样的例子数不过来。比如买早教课程、买车、买房。
明明知道品质无差异,非得买贵的,大概因为品牌广告给你渲染一种美好的感觉。这感觉,包括但不限于:体面、高档、质量更优……
为了这种感觉,你得支付多少钱才合理?
其实根本算不过来。品牌的无形资产,可以吹捧上天,也可贬落地下。
怎么买才合理?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已经说过,挑便宜的那个。
比如穷人挚爱的IKEA,他家畅销产品比其他品牌的商品还要便宜。在追求实用价值的今天,小众品味、手工打造并不是有经济效益的选择。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才会保证稳定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
在同等条件下,挑便宜的大路货,准没错。
仔细想想,在生活里你错过了多少省钱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