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寻找弗洛伊德?
因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疗的基础理论,作为精神分析学祖师爷的弗洛伊德的理论,自然是必读书目。但因着语言、时代背景、文化因素等影响,弗洛伊德的原著现在来看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本书是韩国学者李武石著,该作者30多年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着重研究精神病理和精神分析学说,基于此写就的本书,读起来确实比弗洛伊德原著更容易理解。同时,本书又是对弗洛伊德诸多原著中理论的综合阐述,对非专业人士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及精神分析疗法,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跟随弗洛伊德学些什么?
本书内容繁多,暂且记下其中最感兴趣的几个部分:
1、精神分析理论(4点),包括分域论、精神决定论、客体关系论、人格结构论。
2、人格的发展过程(8个),包括胎儿期、口期、肛期、分离-个体化过程、性蕾期、潜伏期、青少年期、成年期。
3、防御机制(29种),压抑、压制、抵消、反向形成、赔偿、认同、投射、攻击自身、置换、替代、否认、象征化、代偿、合理化、隔离、理智化、退行、分离、阻抗、阻隔、躯体化、性化、禁欲主义、幽默、利他主义、分裂、投射认同、回避、升华。
4、防御过程(4种),包括性格防御、转换、幻想、梦。
5、精神分析技法(2种),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析。
6、2个新精神分析学派,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克莱茵学派
什么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精神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无意识的冲突造成的。焦虑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病症的发病隐藏在“无意识”里。
精神分析的宗旨,就是从“无意识”中找出造成异常人格的来龙去脉。
精神分析疗法,首先是将无意识里隐藏的冲突外化,再进行治疗。
简言之,就是,将“无意识”“意识“化。
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
(一)分域论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人类的精神世界由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构成。
如同冰山,浮出水面的30%是意识,没入水中的70%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装着本能欲望和愿望的地方,当这些欲望出现在“意识”中时,人就会感到诸如危险、焦虑等不愉快的感觉,于是,“无意识内容”上升为“意识内容”的力量和阻止“无意识内容”上升为“意识内容”的力量之间会不断发生抗争,引发冲突造成焦虑、抑郁等。
“前意识”处在“无意识”的表面或“无意识”与“意识”之间。“前意识”是知识或想法等多种形态的记忆所在的地方。这些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比较容易进入到意识中来。
将“无意识”和“意识”分开的防御机制,是压抑。
压抑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
明晰记忆和内隐记忆是无意识精神现象的表现。
明晰记忆,是意识的记忆,如对一般知识的记忆,也即我们常说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意识里虽记忆不起来,但能以行来表现的那些部分,如开车这类作业记忆。
由内隐记忆引起的行动比明晰记忆更迅速。
掌控内隐记忆的大脑部位和担负明晰记忆的部位不一样,进行明晰记忆的脑器官是海马。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
梦是无意识的伪装派生物。
对梦的解析,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最大的成就。
1、梦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
梦不是无意义的,而是通向无意识的一扇大门。
弗洛伊德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
显梦,是梦境本身,简单理解即梦境中出现的人事物。
隐梦,是显梦中隐藏的内容,可以简单理解为梦境中出现的人事物背后隐藏的含义,多为内心被压抑的内容。
由于隐梦是无意识的愿望,在意识里很难被接纳,如果不改头换面就很难进入到意识中来,所以,隐梦是通过改装了的,通过凝缩、置换、象征、退行等防御机制进行歪曲和变形了。

2、梦的目的是实现愿望和化解未得到满足的欲望。
——“从噩梦中惊醒过来也是实现了愿望吗?“
——“自我将本我的欲望在梦工作过程中成功地加以处理、变形,就会做上个舒适梦,睡上个安稳觉。但如果本我的要求太强烈,自我对涌入的本我欲望无可奈何,人就会因焦虑从梦中惊醒。弗洛伊德把自我比喻成村庄夜间警卫,其职责是保卫村民的安全,一旦发现危险,只得将村民喊醒。焦虑梦充当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人唤醒的警卫作用。也就是说,无意识里充满本能欲望的本我的满足有时会使自我感到危险,这时就会做一些令人不安的梦,而自我只能放弃睡眠。”
3、梦的目的是维持睡眠
梦是睡眠的守护者。
4、梦是无意识愿望的象征表现。
梦在表现无意识的愿望时,常利用象征的方式歪曲地表现出来,即隐梦。
5、梦的原材料和源泉:幼年期材料。
幼年时期的愿望会不断出现在梦中,并试图在梦中得到满足。
幼年时期的某些经历直到疏通为止,仍会留在无意识里成为隐梦或支配人的行动。
此现象被称为“心童”。
“心童”是隐梦的原型。

6、梦的工作也能产生情感
通过梦可以释放被歪曲的情感。
7、弗洛伊德的释梦方法
《梦的解析》、《释梦的理论与实践》两本原著中对此作了详细阐述,主要有四种:
——将梦的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联想并给予解释。
——在梦的内容中,选择特殊成分进行解释。
可以选择印象最深刻、最清晰、感受最强烈的成分,加以联想,或者从梦里听到的口头语言开始进行联想。
——抛开显梦,直接询问“过去是否发生过与刚说的梦相关联的事情?”
——让梦者随意进行联想。特别是对“日间残余”(即梦前24-48小时所经历的事件)进行联想。
8、是否有必要记录下自己的梦?
弗洛伊德明确表示反对。
他认为,梦是通过初级过程(即在无意识里起作用的技能)表现出来的非合理表象,在叙述梦的时候,很多内容会被修改,进行合乎逻辑的二次修饰(即次级过程,合理性的思考过程)。如果再次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并发表,就有可能发生三次、四次修饰,掩盖了原意。
9、同一晚上做的几个不同的梦。
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梦都是同一个梦,表达同一个意思。
10、梦 记忆模糊不清时怎么办?
比如,当梦者说“把一个像狗或是孩子的什么东西从桥上推了下去,也有可能这是别的梦中梦到的事情”,这时应把梦者所说的视作梦的内容,不要认为梦者更改了梦的内容,或是记错了梦的内容,实际上梦者在梦里就是将孩子推到了桥下。
(二)精神决定论
即人的任何看似偶然的行动都是具有特定的动机和缘由的。
成年人的动机是由他幼时的经历早已决定了 的。此现象被称为“心童”。
(三)客体关系论
英国客体关系论认为,现在的人际关系受过去业已形成的关系的影响,即幼年期内射的客体关系会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再现。
该理论的关键词包括:内化——移情——外现。
根据这个理论,形成的将移情视作内在客体关系的再现这一观念,是该理论对现代精神分析的贡献。
比如,TA从小受到母亲的指责,现在成年了,在当前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与母亲相似的人,TA就会不自觉地讨厌或害怕此人,因为TA把此人与母亲联系起来了,于是施虐—受虐的内在客体关系就会再现。
(四)人格结构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通俗说,人格的三个方面,本能的、理智的、道德的,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包括生的本能和各种欲望。遵循“快乐原则”原则。遵从“快乐原则”的由“本我”支配的人,自私、任性、缺乏耐性、浅薄。本我受到过分压抑,人就会变得没有欢乐,缺乏生机。
“超我”从4、5岁开始发展。具有评价和批判“自我”、限制“本我”的作用,“超我”是社会理性所形成的“道德化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有了超我的存在,人才不会做出往返社会公德的事情。“超我”过于严苛,这个人心里一辈子都存在着一个严厉的批判者,会陷入负罪感、忧郁、自卑、追求完美、刻板强迫。
“自我”具有现实感,遵从将欲望延期执行的现实原则,使用各种防御机制处理内心的焦虑。“自我”通过在意识层面上获得的感觉、想法、体会和行动,认识周围环境,并对此作出反应,以维持与现实的关系。担任适应及防御功能,消除“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自我”软弱的人,往往固执而无灵活性,只能反复使用某种防御机制和病态的解决方法。
健康的人格,是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人格结构成分处于“均衡”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