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
2008年春,我在洛阳雨中看牡丹,觉得它就像是从国画中走出来的式神。我以前常见的牡丹写意画,朵朵神态各异,花边线条轻轻勾勒,灵动而婉转自如,花瓣层层叠叠怒放,如胭脂般晕染到边缘,色彩饱满欲滴,摇曳着破画欲来。每次看到牡丹写意画,我都不禁想起唐代李正封的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这首诗展现了牡丹的魅力,也赋予了它“国色天香”的地位。诗中的秀色可餐、香气袭人,同写意画里的层层晕染、饱满灵动,都是牡丹的本色。在雨中的洛阳,我想起了这首诗。于是,国色天香的诗句、写意画里的层层花瓣和真正雨中暂放的牡丹,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仿写的原文】
来自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脑中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场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注】
这段仿写的原文,对颜色的详细观察和联想,令人称绝。从京都的晚霞、长次郎的名茶碗,再到场本繁二郎的画,其实是一个层层叠加的联想和表述。川端康成其实对于京都的晚霞,只写了一句话“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但通过后面对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场本繁二郎的画细致的描写,互为补充,遥相呼应,让读者对京都的晚霞立刻有更为立体的色彩印象,以及深远的意境联想。
我今天仿写这段有点吃力,形似、神似都算不上,功底还是差很远,关键还是需要加强生活中的观察和联想。继续加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