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本质直观
让我们来看看海德格尔的另一个观点死亡的“本质直观”吧。
本质直观,是胡塞尔提倡的方法,指从意识经验中抽出某一事物的意义。
对人来说,死亡是什么呢?从学术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往往会诉诸生物学或医学,比如说,死亡是生命活动崩坏、身体机能终止等等。但是,海德格尔却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思考死亡。他问,死在人的生中意味着什么?死具有什么价值?
死这一完全的存在论概念,其界限为下述内容所规定。即作为存在终结的死,是存在最为固有的、无关涉的、确定的、无法定义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作为存在终结的死亡,存在于向死的存在者的存在内部。
这段论述也许过于凝练,以至于无法直接从中提取出海德格尔死亡观。如果我们细细解读就会发现,其中包含以下内容:
1、存在的终结:人无法体验了解作为终结的死亡,就算人终有一死,但是,那个时候人已经死了,所以也无法了解死亡。
2、无法逾越的可能性是一种概念:人只能在这个意义上体验死亡,死是观念,是人最后的可能性。
3、最为固有的可能性:死亡对人来说是固有的可能性,通过旁观死亡、出席葬礼等方式,人得以体验他人之死,但是,无论如何,分析他人之死,人也无法借明对其自身而言死亡意味着什么?因为可以体验的毕竟是他人之死。
4、无关涉的:当死亡成为问题时,存在就变得毫无关涉,与每日之烦相应出现的工具的关涉失去意义,死亡作为一种逼近的可能性袭来。
5、虽然不可定义,但为确定的:人平时总无视终有一死的事实。确实人会说“人终有一死,”但是,这背后其实是在说,“确实人都终有一死,但是,死的不是我”。
这就是海德格尔对死亡的锐利解读,读来令人赞叹不绝。
向死的先驱
海德格尔之所以对死亡的意义进行本质直观,是因为他认为人可以通过清楚认识自身死亡的可能性,选择自然的生活方式。
死亡的观念使人焦虑不安,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没有人不为其忧虑担忧。但是只是想着,反正到头来都要死,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是毫无意义的。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直面死亡,不为之翻弄戏耍。
基于此,海德格尔指出,直视死亡焦虑可以使人以本身固有的生存方式的可能性为目标生活。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可能性,是关于以最终在民族历史上代代相传的善为目标的可能性。
在意识到人生有限之时,人就会产生不能随波逐流,必须要按照目标好好活着的心情。你是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海德格尔所言呢?
有关人的深刻洞悉
人不是单纯的存在者而已,人在对与个人关心及欲望相应出现的可能性的选择中存在着。所谓可能性,既可能是科尔凯郭尔所说的“欺骗”,来自社会的普遍期待,也可能是由自身意志及价值基准所打开的可能性。基于此,海德格尔在书中用“烦”这一关键词,描绘出世界状态,考察了死亡观念,对于生而言所具有的意义。
至于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最后介绍一下,其中要点如下:
人在一般情况下认为时间是包含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可逆的时间流,未来会成为现在,现在又化为过去。未来还不存在,过去已不存在。未来总会来临,然后流向过去。但是,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时间观只是派生的时间观而已。
时间并不是单纯的时间流,时间与我们对生的态度相应的,以不同姿态显现于此时此地。
虽然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仍然瑕不掩瑜,其中包含着从根本上变革常识的强大力量。倘若你有兴趣,请你一定要读读原作。虽然海德格尔非常难懂,但是其作品绝对有挑战的意义和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