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创作中华文学
《次第花开》:生活即修行,修行不为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而是引导

《次第花开》:生活即修行,修行不为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而是引导

作者: 紫苏wml | 来源:发表于2022-06-23 21:27 被阅读0次

    紫苏/文

    很早就听说《次第花开》这本书对心灵修行是大有好处的,加上我非常喜欢看纸质的书,于是我就购置了一本。

    怀着无比虔诚和崇敬的心情,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次第花开》。

    《次第花开》是一本引导我们走回自己内心的书,并非是我们以为的心灵鸡汤。

    它是藏地高僧希阿荣博堪布近年来所写的一部心灵随笔集。

    希阿荣博堪布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心灵导师,曾影响无数人的生命轨迹。

    希阿荣博堪布一生致力于对佛法的修学和弘扬,堪布对佛法的开示精妙而平实。

    这本书是堪布应广大读者强烈要求,把自己多年的心灵随笔整理成册的智慧结晶。

    这是一本讲佛法的书,但书里的内容并不会让我们感到遥远,自己平日遇到的很多问题、面对的苦难和困惑,自己的情绪、感受和反应,在书里都能找到。

    这些随笔以我们自己的视角、思维和表达方式,将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来。

    书中记述了堪布艰苦、幸运的求学经历,对师父的感恩、思念,对故乡母校的真心回馈;介绍了佛教的基础概念、教义和学习规矩;直面了人性的弱点,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这本书就像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和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慰藉和启发。

    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书中的人生哲理,像诗一样优美,不会特别震撼,只言片语,细细品味却耐人寻味。

    “次第花开”的本意是:花朵一个接着一个,按一定的顺序开放。

    自然界里,都有自己的因果顺序,春天里桃花盛开,夏天里荷花绽放,秋天里菊花遍野,冬天里梅花傲霜。

    人生也是如此,每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使命,等到时间到了以后,你自然可以看到,最期待的事情。

    “次第花开,花开见佛”就是指:从最容易看到的表象入手,层层剥开佛学的真理,最终得以修成正果。

    也许取名“次第花开”,是因为希阿荣博堪布认为:在人生的修行路上,是平凡而具体的每一件事情的积累,次第而生,次第而行,次第花开,花开见佛。

    希阿荣博堪布讲的佛法高深无边,我也只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把我体悟到的小小感悟和大家分享,就像堪布所说的那样:“次第花开,花开见佛”

    这是堪布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一、我执

    所谓我执,佛学中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须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存在的。观待,意指相对性、条件性。相对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条件,此条件即为观待因,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手为执物之观待因,足为往来之观待因。

    通俗的来说就是我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会一直稳定、持久、坚实地存在着,无论相对或外部条件如何变化。

    就像我认为这个人现在爱我,那么他以后也会一直爱着我,不会因为外部条件变化而不爱我。

    但万事万物都是依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的,因此不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

    这就像我们所认为的被承诺的安全感。

    大部分人在作承诺时都是真诚的,但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在改变,无法预测和操控自己的未来变得怎样。

    如果外部条件发生改变,他不再爱我了,以前的承诺化为乌有,那么我就会痛苦、悲伤。

    然而这种伤感是无谓的,人生就是这样,无法圆满,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因此要放下我执。

    佛陀认为:一切痛苦的根源来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都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以及外部的世界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执念在哪;有些人知道自己的执念是什么,可就是走不出去;还有些人在人生的经历、阅历和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过程当中,慢慢在淡化我执。

    放得下,不是一句话,是需思想的提升和落地的方法去践行,需要我们付诸行动。

    当你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强大自己的内心,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时,便有了底气,内心深处便充满了生机和力量,真实的去接纳现实,面对问题,那个坎终将会过去的,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我们要给自己一点耐心。

    二、无我

    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是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

    一个人的身体,作为处于持续不断、无穷无尽的逐渐变化中的聚合体,会存在几年、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而思想、情绪、感受等心识却是念念生灭,更不具常一性。

    人们相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想法,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朋友……可实际上这是不了解自己而造成的误解。

    简单地说,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

    “我”的感受随时都在变化,也许现在肉体疼痛、不舒服,或许过一会就消失;也许现在“我”感到伤心、痛不欲生,或许下一刻“我”就开心快乐了;人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细胞一直在变化,下一刻有细胞在死亡也有细胞新生;三岁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到底哪个时候的自己是我呢?

    世间万物都是很渺小的,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

    三、无常

    世间万事万物时刻处于变化中,他们不会按我们的预期、心意或喜好发展,因而我们的人生难免在得与失之间起起伏伏,这就是无常。

    佛陀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无常不会择人,不会择物,没有例外。

    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的常态。

    “世事无常”,虽然看起来这一事实人人皆知,但我们心里真实的感受却是来日方长,要做什么事情以后还有的是机会。

    我们总是认为无常离自己很远,不要说生离死别与自己无关,就算是遭遇重大变故,也很难从基本上改变对“无常”这个基本事实的习惯性忽视。

    人生无常,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无常,如果我们承认“无常是生命的规律”,并接受它,也许我们的人生会更从容一些。

    四、因果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一直相信"万事皆有因缘",结缘“次第花开”也并不是偶然的,就像我一直想求得心灵的安静,就会去找寻通往心灵平静的路,所以我遇到了《次第花开》。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能见到这本书的人都是有缘人,已经和其他人不一样了,这就是因果轮回。

    因果轮回、世事无常,无论佛家弟子还是普通众生都能接受这一观点。

    所谓因果轮回,并非指鬼魂转世,而是指人所做的事情都会有映射。

    大到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小到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或下一代的生活。

    五、修行

    堪布说:"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常功能。

    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

    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所以修行一是替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修行要从检视自己的身、语、意入手,把重点放在对治自己的贪、嗔、痴上面,

    而不是去挑别人的错,或者急于“度化”别人,或让别人遵从自己的意愿和做法。

    修学佛法不必等到将来你变得更好或更糟的时候,而是从自己当下所在之处开始,也只能从现在开始。

    我们要贴近自身经验,诚实地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心里的一切。

    佛说"娑婆世界","娑婆"意为"不完美"。

    那究竟该如何接受遗憾、接受一个并不那么完美的自己?

    这就在于我们的修行了。生活即修行,烦恼不在别处,在你心里,解脱也在你心里。

    希阿荣博堪布说:“只忙于满足自己这样那样的需求,是会让人疲倦、不安的,因为人的需求层出不穷,永远没有彻底满足的时候,心里很难安定;而慈悲,对其他众生的关怀,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让内心喜乐和满足。”

    六、解决问题

    这本书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佛学不是一门用来研究的哲学,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调整心态、改变思维方式,让我们即便在困境中也能达到平和喜乐的心态,减轻焦虑、烦恼和痛苦。

    首先,我们可以从认识痛苦开始。

    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觉悟的契机,关键看你以怎样的心去面对。

    如果我们在内心能坦然接受“生活是无常的、生活中有得有失是自然的、人生本来如此”,就可以做好准备、以平常心对待,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陷在额外的恐惧、焦虑等情绪中。

    书中有句话说得好,该经历的痛还得经历,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

    例如疾病可以成为我们培养出离心、菩提心的好机会。

    人在病中,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认识痛苦。

    再者,解脱痛苦,不是逃避,而是学会正视与面对。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学会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以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应对生活难题。

    既要承认、正视“人生痛苦的普遍性”,又不能因此而悲观消极,不要消极地总把痛苦纯粹当做一种负面经历,而怨天尤人。

    最后,对痛苦要有包容心和忍耐力。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如果能有这样放松的心态,则对我们很有帮助,反之,负面情绪往往会加重病情。

    痛苦消失就是快乐,而经历过痛苦会更加意识到日常快乐的可贵,才会更珍惜当下的时光。

    希阿荣博堪布的上师才旺晋美堪布曾对他说:“弟子,你应该把窗户打开,看外面的虚空,宁静而广阔。尽量放松身心,凝视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天空中,安住。”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我们需要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

    希阿荣博堪布说过,我们觉得自己被难题困住,总想找办法解决,可更大的问题也许在于我们过分关注“解决问题”了,却从来没有想过回头去看看那些问题到底是不是问题。

    很可能,换个角度,它就不是问题,至少不是那么严重的问题。

    他说:人要能够看破眼前。一时一事的得失好坏放到整个人生中看,都显得渺小短暂。

    很多事情,当时觉得多么重大,而隔着时间、空间回头看,就知道人生充满选择和可能性,不走这条路,还可以走那条路。

    七、管理情绪

    本来情绪只是一点小火星,跑出来做观众,冷眼旁观,也就是“觉察”,过一会儿火自己就灭了。

    我们遇到情况不要急于做出反应,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

    人之所以不快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对自己的不满意,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财富、受用,好了还想要更好的。

    所以当人们把心思放在这些永远无止境的追求上时,自然不会满于现状,所以徒增很多烦恼。

    不了解自己的人的一个表现就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对待自己。

    或是溺爱放纵,或是自责苛求,总之就是不能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自己相处。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慨叹: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

    它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过我们,所以修行不为再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而只是引导我们放松下来,慢慢去贴近本心。

    我们之所以很难体会到本心,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大都在牵着我们朝与本心相反的方向发展。

    纵观全书,堪布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当今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只是角度不同,但内涵高度一致。

    我们总是感叹人生太苦,生命没有价值,活着没有意义。

    然而,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走向低欲望与寻求精神的归宿上,

    越来越多人开始从对物质的追求转向对精神的高度与信仰上来。

    所以,很多人开始喜欢禅修,打坐,在闹市中寻一方净土,与世无争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宅文化才越来越盛行,独处的人越来越多。

    只因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自身的幸福感,不再随波逐流,不再人云亦云,也不再强融与顺从别人。

    在这里我也只能抛砖引玉,而花开见佛还得众生领悟、修行。

    愿大家在这里能有片刻的宁静,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花开见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次第花开》:生活即修行,修行不为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而是引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iy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