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旧但较为壮观的大门进入校园,大门由南到北是校园的一条沙石主干道,路西是教学区,南侧为锅炉房,从锅炉房向后是以前的一栋四脚落地的砖土办公室,现居住着校外人员;后边是刚建好还没有使用的办公室,办公室后边有两栋青砖瓦房共六个教室,最后一排为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西边是拆迁后的空地,整个空地裸露着没有清理的残坦断壁。
路东后边为学生宿舍和办公室,中间为一座高大的厂房把办公区一分为二,最东侧为两座车间,内部存放着大修产破产后的一些物资。
学校己接到教育局的电话,来到学校后,学校已经安置好临时宿舍和办公室,我见到了刘应校长后,相当于完成了报到手续。
职中搬迁回科镇后,组织机构升级和办学规模规模的扩大,教学管理人员来自于原二道沟的全体教师、铁中和一中抽调的教师和管理干部。
刘应为学校的校长皆书记,邓凯和韩甫为副校长,教导主任为杨军,总务主任为马换如,学生处和工会付禧,团委李志彪。学校组织机构健全。我来到职中的那年,邓凯副校长退休。
报道第一天,学校还没有开学,当天夜里就在学校安排的临时宿舍就寢,半夜时分被一阵阵声音惊醒,声音是从东边仓储物资的厂房内传来,清脆的、沉闷的声音时断时续,让第一次在职中睡觉的我一夜忐忑不安。第二天,整个校园好像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事时才知道那是盗窃大修厂存储物资的声音,这些事情经常发生,人们也就熟视无睹了。那些厂房和物资虽在校园内,但不属于学校管理,在东侧厂房区,还有专门一个负责管理的值班室,这个值班室形同虚设。
职中的周边环境并不友好,周围大多是大修厂家属和村民,大修厂的破产基本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有的远去他乡谋求,有的重新就业,有的养成了靠山吃山的习惯,大修厂最后的财产成了他们的目标,寻找着一切可能获取的机会,据说有的人通过明偷暗窃发家致富。
校园的院墙隔三差五被拆个洞,经常是破了修、修了破,学校没有一点办法,放到办公室窗前的自行车,一会功夫失去了踪影,有一年校园宿舍前放着的拖拉机,第二天早晨,车轮已被盗走。
学校除了办公室和厂房间的空地上建了一个蓝球场外,没有操场,每到学生上操时,都要带出校外周边的土路上进行跑步,存在着许多安全和管理的隐患,为了克服困境,刘应校长带领老师们每周周期六下午清理空地上的残砖破瓦,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把残垣断壁的空地变成了具有三百米跑道的沙土操场,解决了学校无操场的难题。
我报道后的第二天,学生报到,全校共六个班不足三百人。尽管国家提倡发展职业教育,但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并非一日之功,职业学校招生困难重重,就在我来到职中的这年,学校仅招的两个班并没有完成招生任务,七班和八班每班只有四十多名学生。
招生的困难,并没有让职中的领导和教职员工失去信心,他们齐心协力地利用学校仅有的软硬件,开办了电器维修,电视机组装,服装设计制作,农牧实验技能等方面活动,受到社会的肯定。
急风知劲草,在这困难重重的办学之初,全体教职工风雨同舟地为学校努力工作,赢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就在这一年,学校获得盟级“先进单位”的荣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