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刘庆邦的《鞋》
刘庆邦的《鞋》是他的短篇爱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细节描写准确而细腻,他的心理描写婉转又传神,他不单只讲了一个姑娘对爱情和婚姻沉甸甸的渴望的故事,他运笔如刀,刻画了极富时代特征的适婚少女刘守明的形象,她拥有纯真、可爱、热情、忠贞这些美好的特质。他从农村生活常见的婚恋题材中提炼出别致的审美视角,他把一双鞋所蕴含的专一、珍重、契约、贞洁等两性关系的丰富意象,层次分明地呈现出来,余韵无穷。
《鞋》这个标题是亮点,其意蕴丰富,写鞋而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布鞋,还写出了鞋背后的文化象征;这鞋既是刘守明给订亲对象亲手做的第一双鞋,也是暗示二者婚姻契约和相互忠诚的诺言。
当文中第一次出现鞋,提到订亲后的规矩: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这对守明来说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平生第一次为那个将要与她过一辈子的男人做鞋,这似乎是一个仪式,也是一个关口,人家男方不光通过你献上的鞋来检验你女红的优劣,还要从鞋上揣测你的态度,看看你对人家有多深的情义。
给未婚夫的第一双鞋,必须由未婚妻亲手来做,任何人不得代替,一针一线都不能动。让别人代做是犯忌的,它暗示着对男人的不贞,对今后日子的预兆是不祥的。
这里送鞋,既展示女子心灵手巧的高超生活技能,供婆家检验;也是送出守明自己的化身,对婚姻严肃地承诺。既有美好的一面,是守明对爱情的寄托;却又单方面强调女人不能犯忌,不能对男人不贞,这是给鞋赋予了女性传统婚姻观、贞洁观的道具色彩。
第二处,鞋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在给父亲和小弟做鞋时,她就提前想到了今天这一关,暗暗上了几分练习的心,如今关口就在眼前。
暗示着传统婚恋观对女性的从小到大潜移默化。
一切都要全新的,连袼褙和垫底的碎布都是新的,一点旧的都不许混进来。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鞋的材料要全新的,其实代表着要求女子要将自己纯洁的身体、干净的爱情,以严肃的态度交付给“那个人”。现代婚恋观是双方对等、互相忠诚;但传统婚恋观是单向要求,是男性夫权意识通过长期浸润、内化到守明的潜意识里,要求女子绝对忠贞,也是传统文化对女性无形的压力和束缚。
第三处,守明像给“那个人”做小鞋的心思:
俗话说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应该在鞋上做些文章,把鞋做得比原鞋样儿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
这段关于“鞋”的心理描写,它的意象已经改变成一种牵挂,一种长相守的期待。守明希望用“鞋”来牵绊住他陪伴自己,也希望那个人可以带着自己、穿着自己做的鞋走四方。
第四处,守明与鞋贴身相伴。
她把鞋底放在枕头边,或压在枕头底下,每天睡觉前都纳上几针,看上几遍。拿起鞋底,她想入非非,老是产生错觉,,觉得捧着的不是鞋,而是那个人的脚。她把“脚”摸来摸去,揉来揉去,还把“脚”贴在脸上,心里赞叹:这“脚”是我的,这“脚”真是不错啊!既然得了那个人的“脚”,就等于得了那个人的整个身体。有天晚上,她把“那个人的脚”搂到怀里去了,搂得紧贴自己的胸口。不料针还在鞋底上别着,针鼻儿把她的胸口高处扎了一下,几乎扎破了。
这里“鞋”的意象又成为“那个人”的身体。作者在传神的心理描写中用了很多动词,一一表现了守明珍视、渴望、热情、羞涩的丰富情感变化,并具有朦胧的两性暗示。
这篇短篇小说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亮点,就是心理描写。农村婚恋题材不稀罕,稀罕的是作者的慧眼,洞见了守明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逼真,生动传神。
作者刻画守明的人物形象,主要靠大篇幅的心理描写。他围绕着鞋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把刘守明对“那个人”的感情从最初订婚的羞涩傲娇,到严肃圣神、热烈向往、暗自演练、忐忑试探、勇敢面对等等态度转变,像工笔画一样层层递进,耐心渲染。前文的心理铺垫越丰富越美好,就更能反衬后文守明送鞋的失落与遗憾。
文中还有很多其他值得细品之处,比如枣花花样的意象审美,比如守明对妹妹的态度,比如“那个人”,着墨虽不多,但很有的值得探究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