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链接
刘润对话成甲:学习,没有捷径
二、思维导图
三、读后感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8个字:少即是多,慢就是快!
成甲老师告诉我:好的方法都很简单,但都是笨方法!
他说要努力做一个快乐的、无知无畏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
为了保持这一状态,他给自己设定了三个原则。
第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第二,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情;第三,和滋养自己的人,持续反复地在一起做事情。
在原文中,作者提到了成甲老师讲过的三个概念:
1.临界知识
查理·芒格说,一个人掌握80个到90个知识,就可以解决一生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了。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知道的多,而在于掌握得对,在于可以持久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类知识,就被称为临界知识。
每一种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在我看来,临界知识就是每一个领域内最底层的核心理论、思维模型、基本原理……
比如复利,概率论,进化论,黄金圈法则,二八法则,系统思考等等。
它们都可以跨领域应用于不同的场景,解决不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两个心态:绿灯思维(这个观点一定有用),以慢为快(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2.绿灯思维
当我们遇到新的观点或者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才能帮助到自己呢?”
这就是绿灯思维。
它是一种开放的心态,能够接纳不同,拥抱多元;
那怎么才能拥有绿灯思维呢?
成甲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写反思日记!
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找到改进的方法,不断给自己正向反馈,相信我们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是不违反科学的新奇知识,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想几次怎么做,想想别人是怎么做到的!
先学会日拱一卒,相信自己慢慢积累,就能先接受后行动!
3.以慢为快
成甲举了两个例子:富兰克林和曾国藩!
前者的观点是:“慢慢来,不着急,一次吃透一个”点,后者的行动落实在打仗上:“结硬寨,打呆仗”!
但核心理念都是用慢代替快!
用成甲老师的话来说: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时,主动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到什么领域?
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后,可能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10本书的人还要深入。
他得出的结论是:把一个知识学透,胜过蜻蜓点水般地学很多知识。
真正高效的学习在于“但求甚解,融会贯通”,“有没有真正将书中的内容为我所用!”
有时候读的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没有精读。
比如,每周做一个基本概念的研究,做反复的打磨。
成甲老师说自己读一本书,也可以读上三五年,反复读,常读常新,比如《穷查理宝典》。
至于我们读什么书?
从自己现在的问题入手。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去读书,寻找答案,然后落实到行动上,反复验证。
德鲁克说过,信息只有在行动后才能变为知识。
成甲老师也认为: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多,而在于掌握得多。
最后记下一个原文中提到的公式:
进步=痛苦+反思+高质量社群
一个人学习走得快,但一群人学习走得远。
和喜欢的人一起学习,和同频的人一起学习,和对标的人一起学习!
“如果觉得和谁在一起很舒服,有成长和被滋养的感觉,那就多和他在一起。”
加入一个高质量的社群,相当于自己从徒步走路变成搭上公共汽车,给自己带来高质量的反馈,使自己的学习从此进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