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深有感触,收获良多,推荐给大家,希望对大家尤其是那些正在遭受挫折与磨难的朋友有所帮助。
提起曾国藩这个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不喜欢的人会认为他是一个刽子手,封建地主阶级的捍卫者,农民阶级的凶恶敌人,在历史教科书中,曾国藩就是这样一种形象。经商要学胡雪岩,当官要学曾国藩,如果你对曾国藩有一番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你会发现曾国藩是一个很了不起、非常成功的人,就连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这些大人物都是曾国藩的粉丝,毛泽东说过这样一句话,“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还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样的人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几个人来,孔子算一个,王阳明算一个,曾国藩算一个。
接下来谈一谈我的感悟与心得,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对于一个有志者来说,挫折与磨难是人生的最大助力。
这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曾国藩也不例外,用他自己的话说,平生经历了四大挫折,也正是这些挫折成就了曾国藩,让曾国藩达到了人生事业的新高度。第一次挫折发生在考秀才的时候,那是曾国藩第六次考秀才,考试之前,曾国藩下了一番苦工,考试的过程当中也感觉发挥不错,但是张榜公布的时候,被主考官批责“文理太浅”,只获得佾生资格(孔庙祭祀的服务员),相当于半个秀才。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主考官批责“文理太浅”,对曾国藩来说这是一种奇耻大辱,自尊心深受打击。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曾国藩没有退缩,而是闭门苦读,发奋图强,豁然开朗,文章终于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二年考取了秀才,第三年考取了举人,又过了四年,中进士,点翰林,十年中连升七级,从一个普通的进士做到了副部级官员,这在道光年间是十分罕见的。
在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曾国藩更是遭遇了诸多打击与失败,甚至两度跳水自杀,皇上的不信任,同僚的不合作,太平军的强悍这些挫折没有打倒曾国藩,反而成就了曾国藩,用曾国藩自己的话来说,是打掉牙和血吞,反而成为一种营养,磨砺了他的才干,最终攻克天京灭掉了太平天国,并发起洋务运动,挽狂澜于既倒,成为大清王朝中兴名臣之首。
第二点,屌丝可以逆袭,人生无限可能。曾国藩的最大意义就是告诉我们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凭着卓绝的意志力与勤奋能够达到怎么样的人生高度。目前社会上出现“阶级固化,平民再难出贵子”这样的言论,我是不认同的,只要有决心有目标有方法有策略坚持不懈积极进取,人生就有无限的可能。
曾国藩是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不以才气见长,这是有公论的。比如说,秀才考了七次,直到23岁才考上秀才,同一时期的左宗棠14岁就考取了秀才,李鸿章17岁就考取了秀才,有一个笑话,讲的是曾国藩小时候在背一篇短文,背了几个小时,背到三更半夜,结结巴巴的就是背不下来,这可气坏了一个小偷,他躲在屋里大梁上准备等曾国藩睡觉后趁机偷点东西,左等右等最后忍无可忍,从梁上跳下来一把夺过曾国藩手中的书:“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然后当着曾国藩的面将文章背了一遍扬长而去,看得曾国藩目瞪口呆,又气愤又羞愧。
曾国藩的家境一般,并不富裕,进京赶考的钱都是借的,考取进士后为了筹集做京官的费用,四处拜访“打秋风”,收份子钱,跑了1500多公里,甚至连店铺都不放过,做京官期间,从来没有回过家,穷得连仆人都看不起,很多时候也是靠借债度日,这些债务直到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5年后才还清。
曾国藩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主要有三点:第一,立志,曾国藩30岁的时候立下了要当圣人的志向,“不为圣人,便为禽兽”,挺狠毒的,是不是?第二,坚持日课,日拱一卒,每日反省,成天跟自己过不去。看见漂亮女人多瞧了两眼,检讨,参加饭局耽误了读书,检讨,说话急躁跟人吵架,检讨。即使在军务繁忙的时候,也会坚持每天读书,练字,写作;第三,借助外力,通过写信家书的方式,让亲朋好友监督自己。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活到老学到老,曾国藩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人们心中的超级男神。
第三点,一个人要想做一番事业,就需要学会为人处世,隐藏锋芒,将自己的棱角磨平,和光同尘,“同流合污”。
一个人要想做一番事业,不在于你一个人有多厉害,关键在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律己要严,待人要宽。除了自己要足够优秀之外,你还得学会与这个世界如何打交道,对人性要有充分的了解,方圆处世,真诚待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不能将自己的一套强加于人,只有这样你才能吸引一批优秀的人,与你合作,共同发展。而一些著名的清官比如说海瑞,不仅严于律己,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买几斤肉都会引起全城的轰动,与此同时也严于律人,拿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和家人,搞得大家很不堪,只能敬而远之,最后是一事无成!
45岁以前曾国藩还是一枚愤青,血气方刚,居高临下,以圣人自居,喜欢将自己的一套强加于人,严于律人,就是给皇帝提意见,也毫不客气,说皇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刚愎自用,出尔反尔,喜欢做表面功夫,气的皇帝当时就想把他给咔嚓了,幸好被傍边的大臣拉住。对不合作的同僚,动不动就是参上一本,湖南江西的官员几乎得罪完了,大家都等着看曾国藩的笑话,你说这样的曾国藩能成事吗?这种不成熟不圆通的性格让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官场很不受人待见,寸步难行,吃尽苦头。
这个时候父亲去世,愤懑的曾国藩直接撂下军队回去奔丧,恰好太平天国也发生内讧,皇帝趁机解除了他的兵权。这是曾国藩心情最苦闷的一段时期,他像一个闭关的和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苦苦思索,为什么和官场、皇帝的关系处得这么差,落得如此下场?经过痛苦而深刻的反省,他发现自己的性格、脾气有很多的缺陷,这片土地上的潜规则不是一两个人能扫荡的,要想做成大事,你就必须一定程度上和光同尘,与大家打成一片,团结所有能团结的人,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和你一起做事。
等他再次出山的时候,曾国藩已经脱胎换骨,完全变了一个人,身段变得柔软了,性格变得圆通了,待人变得更客气更有礼貌了,做事开始遵守潜规则了。以下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一点:复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拜访长沙大小衙门,甚至连小小的长沙县令也去拜访。以前跟皇帝打交道,动不动就是抗旨,现在学会了打太极拳,比如皇帝曾经想调湘军入四川,曾国藩就使用拖字诀,今天说我正在攻打一个城市,过几天就能拿下来,明天说我就把本地的太平军消灭就行了,拖到最后,皇帝一看四川那边的局势已经稳定,也就作罢。以前打了胜仗,只保举很小的一部分人,胡林翼基本会保举30%的人,曾国藩只有3%,搞得大家都不愿意跟着曾国藩干事;复出后,曾国藩就不把保举当回事了,简直到了滥保的程度,据统计,督抚级以上的官员中就有26人是曾国藩保举的,三品大员以上有50人,其他武职十几万。治军方面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对部下金钱方面的要求放宽了很多,只要不是太过份,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下属送礼,也会挑选几样东西,为的是不让下属难为情,更不会去问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
正是这种和光同尘,同流合污,海纳百川,成就了曾国藩内圣外王的功业。
网友评论
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可读性很强。
对于曾国藩日拱一卒的做法,也是我认可并正在做的,每天无论多忙多累,都必须完成日更一篇。
对于曾国藩的处事方式的改变,其实也是很有必要的,无论多么开明的君子,一个人老是和你抬扛,心里肯定也是会不喜欢的。所以有时候走一下弯路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