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怀旧:电波中的记忆--评书艺术家连丽如

怀旧:电波中的记忆--评书艺术家连丽如

作者: 海边小妹 | 来源:发表于2018-10-02 10:02 被阅读8次

    热爱评书艺术的人可不少,其中包括我。对连丽如有印象,是从她讲的《三国》开始。说过三国相关故事的评书家可不少,但我小时候第一次听的,就是连丽如讲的那一版。小时候还挺稀奇,第一次听到女评书演员说书,而且知道她属于北京的“连派评书”。

    后来,无意中看到北京电视台一个叫《档案》的节目,其中一期专门介绍连丽如的生平故事的。唤起小时候的记忆。从那时起,才对这位评书大家有了真正的了解。今天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对评书的执着热爱,最终说服了父亲

    连丽如的父亲是著名的评书大家连阔如。受父亲的影响,连丽如自小就决定要跟父亲学评书,继承父亲的技艺。

    在连丽如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她不知从哪儿找到了一个书鼓,她很是喜欢,站在凳子上梆梆梆就敲起来。连丽如的父亲看见了,非常生气,“咣”地一声,把那个书鼓给扔了。原来,父亲并不同意连丽如干评书这一行。

    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评书这门艺术虽然非常受百姓欢迎,但是从来没有女人说评书的。所以,他反对自己的女儿继承自己的事业。觉得女孩儿学评书是不符合传统规矩的。他一直希望女儿能好好读书,将来送她出国留学。为了阻止女儿学习评书,连阔如甚至不允许女儿听自己说书。

    1956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南北曲艺汇演”中,总理周恩来接见了连阔如先生。周总理关心地问他有没有收徒弟。当得知连阔如还没收徒弟,而且子女中也没有人继承评书这门技艺,就鼓励他培养子女继承父业,还叮嘱他:一定不能让广大群众喜爱的“连派评书”失传,一定要将它好好的传下去。

    连阔如一直把周恩来总理的嘱咐铭记在心里。1959年,连阔如进入宣武合唱团之后,就开始要挑选继承人。他考虑了很久,起初先想到让自己的儿子学评书。可是教了儿子一段时间,他发现儿子没有这一方面的天赋,也不喜欢这一行。他又想到自己的大女儿,但那时大女儿得了肺结核,并不适合说书,毕竟这是要靠不停地说话才行的技艺。

    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连丽如对父亲连阔如说:“我想跟您学说评书。”这一次,连阔如竟然没有反对。他想,小女儿连丽如对评书一直这么喜爱,曾被反对过,却仍然不改初心,看来是真的喜欢。虽然不知道将来她能不能说得好,但还是决定让她试试。从此,他开始系统地教小女儿说评书。

    二、第一次登台亮相显露说书天赋

    1961年初,在北京门头沟有个叫赵一轩的茶馆里,座无虚席热闹非凡,大家都是来这儿听连阔如先生说书的。没人知道,此时的连丽如正在后台,紧张得手心全是汗。等连阔如先生说完了书,向观众们一拱手道:“我闺女正在跟我学说书,今天让她出来锻炼锻炼,还请大家伙儿给捧捧场。”

    连丽如上场了,四十多分钟的《辕门射戟》,她说得一字不差,说得很好。可她自己非常紧张,书一说完,一句话不多讲,拿着书包就跑回家去了。连阔如对女儿的表现非常满意,心里格外高兴。回家对女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头一回上台张开嘴,说得一句不差,你呀,就能吃上这碗饭了。”

    连阔如嘱咐小女儿:“每天开始说书前的半小时,要和听众聊聊天,听众就是我们的老师,你能跟他们学到不少东西。”时至今日,连丽如每次说书,也都是按父亲的要求做的。

    19岁那年,连丽如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评书艺术家?”父亲说:“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再聪明、再能干、再能说,可是有一样你要记住:说透人情方是书,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心眼儿窄的人绝对说不了肚量宽的书。你将来懂得人情世态了,必能成家。”这教诲,她铭记了一辈子。

    三、遇到人生中除父亲以外最重要的男人

    虽然有父亲的亲自教授,但想要将“连派评书”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1960年3月,连丽如跟随父亲进了北京市宣武说唱团当了学员,在这里,她结实了对她的说书事业有极大帮助的一个男人,叫贾建国。连丽如曾如此评价贾建国对她的帮助:“没有他就没有我。”

    贾建国也出生于曲艺世家,当时是宣武说唱团里的三弦演员,去过很多地方表演。连丽如觉得他见多识广,和他特别聊得来。她从贾建国那里学到了许多行业里的知识。两人自然而然的陷入爱情,感情越来越好。

    1961年,贾建国应征入伍,当时的连丽如已经小有名气。大家以为贾建国这一走,连丽如肯定要变心了。可是连丽如竟然直接跑到连长办公室,要开结婚证明。可是团书记说当兵不能结婚。可是连丽如一再坚持,最终证明还是开出来了。连丽如拿着这份宝贵的证明,谁也没告诉,只身一人,坐火车跑去了贾建国的连队,他们终于终成眷属。

    贾建国不仅是连丽如的丈夫,更是她的老师。那时候,连丽如上台表演的评书,许多都是丈夫教给她的。两人的女儿刚出生不久,他们白天忙碌,晚上研究评书。

    四、变故中的低谷

    1967年,区属剧团开始解散,人员全都要转业,连丽如所在的宣武说唱团也解散了。她和丈夫成了食品厂的工人,没办法继续说书了。连丽如遇到人生中第一个低落,不能像以前那样畅快地做自己喜爱的事业,连丽如内心充满了巨大的失落。

    1971年,父亲连阔如逝世。给连丽如带来了更大的打击。父亲逝世前最后一句话是:“谁知道,你们还能不能说书。”连丽如也陷入了迷茫。

    1979年,宣武说唱团重新恢复。连丽如重新燃起了希望。她和丈夫再次回到说唱团。此时,她已经有十二年没有登台了,虽然她在平时也从没懈怠过评书的研究,但还是要好好准备一番。

    五、重出江湖,声名鹊起

    这次,她决定不说自己最擅长的《三国》,而改说《东汉》,表达对父亲的缅怀,因为那是父亲曾经说过的书。

    因为连丽如自己并没完整的听过父亲讲的《东汉》,而丈夫贾建国以前听过。所以,贾建国一点点把记忆中的内容讲给她听。每晚都帮她练习。两人整整准备了一个月。表演获得了成功。

    为了在众多兴起的文艺形式中让评书继续发扬光大,连丽如准备到东北去。1981年,她到了哈尔滨,录制《东汉》。

    到1982年,她在哈尔滨差点丧命。因为鼻子经常出血,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她捡了条命,出血的位置如果再往上一点儿,就是脑出血,人就没命了。那时,她还有胆结石,因为对止疼药过敏,每天只能忍着疼痛,还是坚持录书。直到录完整个《东汉》。

    连丽如在哈尔滨广播电台录制的《东汉》在全国五十六家广播电台中播放了。从此,连丽如和“连派评书”被全国的听众所认识和喜爱。

    1985年,连丽如又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请她去千山书荟,这是戏曲曲艺界的一次盛会,全国许多评书名家都来聚会。书荟于1986年在鞍山首次召开。会上,连丽如表演了一段《智激周瑜》,在场的人们都被她的表演所折服。之后,《北京广播电视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盛赞了连丽如的评书。

    六、弘扬宣南文化

    连派评书最早的起源就在北京的南城,连丽如正是在宣南文化的氛围中长大的,因为宣南文化对连丽如非常重要。她做了一个决定,要让评书回到书馆当中去。

    2007年,连丽如在宣武文化馆成立了宣南书馆。北京评书重回故里。如今,宣南书馆已经迁到了北京天桥南大街旁的天桥艺术大厦。如今,她把精力更多地用在培养学生的工作上。

    连丽如女士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评书事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旧:电波中的记忆--评书艺术家连丽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ps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