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买了《理想国》, Yale的公开课《Justice》也上了过半,但是始终没有坚持读完。究其原因还是内容艰涩,遇难而退。直到最近看福山的《Identity》,再次发现《理想国》是西方哲学与政治学的基石,无法绕过,于是老老实实又读了起来。
吸取前面阅读中的教训,这次阅读的过程中,我特意在Bili上找了 Boston University David Roochnik的精读课程作为辅导,结果证明,这个课程对于理解《理想国》裨益巨大,让我终于读完了全书。
读经典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为贤哲的智慧折服。2500年前的苏格拉底,构建了一套分析人的体系;提出了一堆关于人的基本问题;演绎了一段人类政治制度变迁的历程。至今,体系依然有效;问题依然无解,但引人思考;演进历程依然不断被历史复刻;作为一个观察者与思考者,其通过理性推导的成果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是人而非神的最高智慧,当然引人膜拜。
读经典的第二个感受就是理解经典并不轻松。虽然2500年前的人类日常与社会现象远要比今天要简单,朴素。但是其间的关系与互相影响,密如罗网,晦涩不堪。尽管贤哲已经认真刨析,但是要做到理解,也非饮水跨步般轻松。我的经验是,先读,遇难则停。给些时间去发酵和松动障碍,然后再看辅导课程,这样打通经络的机会就会大很多。
读经典的第三个感受就是大道同归。《理想国》的成书与儒家的体系确立几乎在同一时期,空间上相隔万里,并不阻碍贤哲间的相通。二者都否认人的生而平等;都企图建立礼制之下的各归其位,各尽其责;都以人类群体的福祉作为最高福祉;都笃信物质世界之上存在统一的正道,并临下以用。这种高度重合,给人很大的气馁,人类历史的终结似乎已然发生在公元前的轴心时代,后世数千年除了在征服自然上愈奔愈急,对于自识与自处并无长进。
读经典的第四个感受是唯稳可进。《理想国》先析人欲,再求天理,就是要为整个体系定一个不动的基础。2500年的人类变化,纷繁复杂,抓住了人欲这个底座,理性与逻辑就有了用武之地,就可以从洞见变成预见。破相求理,才是探寻真知的正道。古人如此,当下亦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