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县欧阳永叔至喜堂》
宋﹡苏轼
夷陵虽小邑,自古控荆吴。
形胜今无用,英雄久已无。
谁知有文伯,远谪自王都。
人去年年改,堂倾岁岁扶。
追思犹咎吕,感叹亦怜朱。
旧种孤楠老,新霜一橘枯。
清篇留峡洞,醉墨写邦图。
故老问行客,长官今白须。
著书多念虑,许国减欢娱。
寄语公知否,还须数倒壶。
【注释】
谪:zhé,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
咎:jiù,1、过失;罪过。 2、责备;处分。 3、凶。
【赏析】
嘉佑四年(1059年,己亥),苏轼24岁时写。
景佑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欧阳修举家到达夷陵,时任峡州知州的朱庆基乃欧阳修的旧友,他在州府东边特意为欧阳修建了一处新房。欧阳修一到,将其命名为“至喜堂”,意即至而后喜,并作《夷陵县至喜堂记》。
据清《东湖县志》记载,欧阳修在夷陵期间,积极推崇州守朱庆基的倡导,在城区广为植树,在山上成片造林;他大力推行拆茅屋建瓦房,实施人畜分居,厨房与谷仓分开;他倡导文明开化,教民礼让;他体恤民间疾苦,为民祈雨;他还着力整顿吏治,为民伸冤。
当时,夷陵虽是小县,但打官司的人却很多。一查原因,竟是由于田契不明,“官书无簿籍,史曹不识字,凡百制度,非如官府”。于是,他亲自动手,一一重新整理。从此,大小冤案得以昭雪,县内大小官员“遇事不敢忽也”。为治理夷陵县事,欧阳修还从史料中将夷陵史上重要人物和事件汇编在一起,收入《集古录》。
在夷陵期间,欧阳修还著文赋诗,写下了大量有关夷陵的诗歌、文章。《欧阳文忠公全集》766篇诗文中,直接涉及夷陵的有140篇。其中在夷陵所写的诗歌近50首,文章近30篇,为夷陵留下许多不朽的佳篇。《夷陵九咏》、《黄杨树子赋》、《夷陵县至喜堂记》、《峡州至喜亭记》等,是研究夷陵历史的重要史料。 欧阳修在夷陵期间写下的《原弊》、《本论》、《春秋论》、《易或问》、《明用》、《易童子问》等许多政论文章,都在上产生重要影响。欧阳修在夷陵还完成了《新五代史》的编著。在“二十四史”中,《新五代史》仅次于《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后来,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序》中说,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清人赵翼也在《二十四史札记》中评价《新五代史》:“不惟文笔洁净,直追《史记》,而以《春秋》笔法,寓褒贬于传记之中,则虽《史记》亦不及也。”
景佑五年三月,阳修赴任乾德县令,虽然在夷陵任职仅一年零三个月,但夷陵对于欧阳修,无论在政治上、事业上还是文学上,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欧阳修在后半生中,虽然政绩显赫,诗文盖世,但一直念念不忘夷陵。他对坐贬夷陵前文章的评价是:“三十年(岁)前,尚好文华,嗜酒纵歌,知以为乐,而不知其非也。”(《欧阳文忠公全集·答孙正之第二书》)“一生风流半在兹”,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压力,对他的一生,无论是在政治上、事业上和文学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自己后来之所以能得锦文华章之美,正是由于在夷陵从逆境中受到了锻炼的缘故。难怪后来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以翰林改官江南时,友人就曾援引欧阳修的事迹劝慰他:“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从阅历增”(袁枚:《随园诗话·卷一》)。
由于欧阳修在夷陵办了许多好事,受到夷陵人民的爱戴。为了纪念他,后人曾在夷陵城内建有“六一书院”,院内设有讲堂和圣殿,一些景贤造士之辈汇聚在这里,拜读欧阳公的作品,查阅他所编著的史料,不少县令还亲自赴讲堂授课讲学,以怀念这位伟大的“六一公”。
欧阳修当年在夷陵的遗迹,无论是至喜堂、六一书院,早已荡然无存,唯有三游洞中尚存他于景佑四年(1037)的题名刻石,石刻全文是:“景佑四年七月十日,夷陵欧阳永叔和判官丁同行刻石。”
【诗中故事】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处,如他有述怀、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较晏殊词广泛。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有《欧阳文忠公集》。
生平
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公元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文学造诣
欧阳修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宋词《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词集名。北宋欧阳修作。三卷。南宋罗泌编次。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单行本。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改题《六一词》,仅一卷,据前本而有所删节。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编》六卷,多有《近体乐府》未收之词。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代表作有《醉翁亭记》。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