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阅读理解

作者: 鲁麟文薮 | 来源:发表于2022-09-30 09:13 被阅读0次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①。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②,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③?于嗟徂兮④,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①西伯昌:周文王姬昌。盍:何不。②木主:牌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④于嗟:叹词,表悲叹。徂:通“殂”,死亡。

一、本文有关文化文学常识

【关于《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的主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宗之言”。

二、词语积累

1.实词与虚词

没(mò):

①沉没,淹没。

例:汉诛王莽,兵顿昆阳,死者万数,军至渐台,血流没趾。(《论衡·语增》)

【又】潜水。

例: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又】隐没。

例: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掩埋。(王昌龄:《塞下曲》)

②掩埋。

例: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左传·隐公十一年》)

【又】盖没。

例:积雪没胫,坚冰在须。(李华:《吊古战场文》)

③覆没。

例: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又】沦陷,陷落。

例:交阯刺史及苍梧太守望风逃奔,二郡皆没。(范晔:《后汉书·度尚传》)

【又】陷身于……之中,沦为。

例: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班固:《汉书·苏武传》)

④尽,完。

例: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论语·阳货》)

【又】使尽,使完。

例:没阶(走完了台阶),趋进,翼如也。(《论语·乡党》)

⑤消灭,消亡。

例: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所闻者。(《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武子所施没矣。(《左传·襄公十四年》)

【又】使消亡。

例:没华虚之文,存敦厖之朴,拨流失之风,反宓戏之俗。(《论衡·自纪》)

⑥去世,死。

例: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孟子·滕文公上》)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本文)

【又】特指善终,寿终正寝。

例:韩厥必不没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其谁安之?(《国语·晋语五》)

⑦没收。

例: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⑧贪,贪图。

穆公曰:“吾与公子重耳,重耳仁……退而不私,不没于利也。”(《国语·晋语二》)

⑨冒犯。

例: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愿令得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四》)

易:

①轻视,看不起。

例: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韩非子·五蠹》)

人咸易之。(《板桥自述》)

②交换。

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改变,更改;更换,取代。

例: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屈原:《楚辞·涉江》)

以暴易暴。(本文)

④做事不费劲,容易。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⑤平和:

例:平易近人。

⑥地势平坦。

例: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爰:

①介词。

1)于。

例:乃正厥位,绥爰有众。(《尚书·盘庚下》)

    爰兹发迹,断蛇奋旅。(《汉书·叙传下》)

2)与。

例: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尚书·顾命》)

②代词。

1)]那里。

例: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魏风·硕鼠》)

2)哪里。

例:爰采麦矣?沫之北矣。(《诗经·鄘风·桑中》)

③连词。于是,就。

例: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大雅·公刘》)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本文)

④助词。

例:爰居爰处,爰笑爰语。(《诗经·小雅·斯干》)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邶风·凯风》)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例1:号为文王,东伐纣。

在这句中,“东”为方位名词,在句子中,充当“伐”的状语,表明“伐”的方向,可以翻译为“向东”。

例2:义不食周粟

在这个句子中,“义”是名词,在句中充当“不食”的状语,表明“食”的根据,可以翻译为“从道义上”。

2)名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兵之。

在这个句子中,“兵”是名词用作动词。“兵”的本义是兵器的意思,这里翻译为“用兵器驱赶”。

3)意动用法

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在这个句子中,有两处意动用法。

“宗”可以看作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宗”解释为“宗主”。“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即归附周王室。

“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以翻译为:“以……为耳”“把……当作是可耻的”。

3.固定结构:于是

于是”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于”介词,“在”“从”的意思;“是”代词,作“此”“这”解。

“于是”可以解释为:

①从此;②在这里;③因为这个,因此;④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当然,也有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特定释义的情况。

例如: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这里的“于是”,“于”解释为“在”,“是”指代“仁”。

于是余有叹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里的“于是”,“于”解释为“在”或解释为“对于”,“是”指代“这种情形”或“这件事”。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本文)

这里的“于是”,“于”解释为“在”,“是”指代“这个时间”,或解释为“这种情形”。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中,“于是”的用法比较特殊。在这个句子里,“于”解释为“到,在”;“是”与“人”连用,解释为这些、这类。

三、翻译指要

本文语言平直易懂,古朴中透着典雅。在翻译时,只需要将有关句式搞懂,然后借助于注释,便能非常便利捷地翻译出来。

本文中的省略句有:

遂逃去。(省略主语伯夷)

判断句有: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以“……,……也”构成判断)

介宾短语后置句是:

隐于首阳山。(这里的介宾短语“于首阳山”在翻译时不需要安排到状语位置。)

宾语前置句:

我安适归矣?(“安”为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适:到。全句的意思是:我将要归到哪里呢?)

疑问句:

本文中的疑问句出现了两种情形:反问与有疑而问,即一般疑问句。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反问)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反问)

我安适归矣?(疑问)

感叹句: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在翻译的时候,疑问句与感叹句一定要在文面上体现出相应的语气。

相关文章

  • 《伯夷叔齐》阅读理解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

  • 李唐 | 国画作品鉴赏

    《史记·伯夷列传》 西汉·司马迁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 论语新视界129|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

    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但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

  • 日论一语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这里讨论伯夷叔齐怨不怨的问题:“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 开卷有益-《论语》(101)怨是用希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理解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仇,也很少因为事情埋怨别人。 背景介绍 ...

  • 伯夷叔齐1

    史记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

  • 这几对中国最著名好基友, 谁能问鼎第一典范呢

    伯夷叔齐 话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古代以立长为...

  • 《論語·公治长第五》不念旧恶(23)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是曾经被孔子赞扬过,说他们是仁者。孔子说:“伯夷、叔齐...

  • 论语5.23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和叔齐不念旧恶,怨恨因此也稀少。” 这个伯夷、叔齐就...

  • 错误的根源

    一、从伯夷与叔齐说起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排行老大、叔齐排行老三。孤竹君打算立叔齐为国君,可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伯夷叔齐》阅读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yl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