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文:书先生,2020年9月5日,新加坡)
请注意,本文有剧透。如您还没有观看影片,请先收藏本文,观影后再阅读。
充满关怀的分割线
引子
今年最受期待的大片终于上映了,那就是诺兰的《信条》。
新加坡上电影一般比较早。《信条》在新加坡首映是8月27日,而我是本周一到JCube的IMAX影厅看的,所以我可能比国内的朋友早几天享受了这场视听盛宴。
诺兰的片子一向烧脑,《信条》也不例外。情节一烧脑,评论肯定多。我相信马上大家就会看到铺天盖地的剧情解析。
我就不凑那个热闹了。今天的分享,和剧情无关,只和电影里的一个细节有关。对,你猜到了,这个细节和语言有关——谁叫我是研究语言学的呢?
天能
我经常在文章里说,一旦你在一个领域浸淫得久了,就会对和这个领域相关的现象非常敏感。我不敢说每个人都会这样,但我算是中了语言学的毒了,哪怕是看个电影,都会不自然地注意到有趣的语言现象。
首先,电影的名字就很有意思。Tenet,原则、信念的意思,特别是指某个宗教或者哲学流派主要原则。用中文的“信条”来翻译,倒是比较贴切。
说到信条,喜欢玩游戏的朋友可能立刻会想到《刺客信条》。不过,“刺客信条”里的信条用的是另一个英文creed,它的意思是“宗教信仰体系”,和tenet差不了多少。
新加坡的片名翻译和国内不一样,新加坡把tenet翻译为“天能”,玩儿了个谐音。
在我看来,无论是翻译为“信条”还是“天能”,都无关紧要,因为tenet的意思和影片情节毫无关系。它不过是影片中某个组织的名称,而这个组织完全可以叫另外的名字。
一部电影的片名在意思上和情节毫无关系,这很奇怪。即使是对诺兰这样喜欢和观众玩猜谜游戏的导演来说,也不寻常。
诺兰玩儿时间概念的电影不少,《记忆碎片》、《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都是此类。但这三部影片的名字,Memento、 Interception、Interstellar,好歹都是和情节有关的,而Tenet是个异类。
一部电影的名字不可能和情节无关,如果意思上看不出联系,那一定在形式上有联系,因为一个语言单位就这两块:形式和意义。
一旦我们从形式上来看,tenet这个单词和情节联系就大了。
这个单词长得就不一般:它正反书写都是同一个词。或者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两头往中间走的象征。这就和情节特别相符了,影片的核心概念和创新之处,恰恰就是,两组沿不同时间方向变化的物质(包括人)在同一个空间里相遇会发生什么。
所以,选择tenet作片名,诺兰是下了功夫的。如果我们再开点脑洞,tenet还是两个ten的组合,只不过一个是正向的,一个是反向的。这四核和影片结尾时,红队蓝队分别用10分钟沿着相反的时间线进攻有点联系。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诺兰先选择了tenet这个词,然后才决定把进攻时间设为10分钟的。
英语中像tenet这样正着反着都可以读的单词或者句子不少,它们还有一个名字,叫palindrome,中文翻译为“回文”。
另外一部和时间有关的电影《降临》里,也用了回文。里面女主女儿的名字Hannah,就是一个回文单词,正反念都是同一个词。
这里,一个值得问的问题是,为什么选tenet这个词?
一块石板
上面这个问题,就是我看完影片后的疑惑。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我就去查了一点资料。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导演在影片里埋的语言包袱还不少,其中好几个都指向同一个东西,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Sator方块(Sator Square)。它长下面这个样子:
方砖上的图案是五行由五个字母构成的单词,从上到下分别是:
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palindrome,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不但横向可以正反读,纵向也可以正反读,而且是一样的。
这个回文方砖出现在不少地方,上图是法国Oppede发现的。意大利也有,最早的据说是在庞贝古城遗址里发现的。下图是意大利St. Peter ad Oratorium里一面砖墙上的Sator Square:
也有刻在木头上的,比如下面这个法国Grenoble一扇木门上的Sator Square:
当然,这个方块出现在哪里不重要,有意识的是上面的单词和影片的联系。
这五个单词都是拉丁文,从上到下的意思分别是:
SATOR:播种者
AREPO:不清楚,可能是一个人名
TENET:抓住,拥有,掌握
OPERA:劳作
ROTAS:轮子(名词);使转动(动词)
所以,这个回文句子一个可能的意思是:一个叫AREPO的农民用带轮子的工具工作。
这个句子的意思当然和影片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诺兰在影片里埋了好几个和这五个单词有关的彩蛋。
tenet就不说了,这是影片的名字。在这个回文句子中,tenet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它正反念都是同一个词,而且是在五个单词的中间,sator square才可能横竖都成回文。
在方块里,tenet是关键,其它单词围绕它构成回文。在影片里,tenet是片名,其它元素和它响应。
其它元素是哪些呢?
反派的姓:影片的反派是俄罗斯黑帮头子,也就是那个可以和未来人类通讯的人,他的名字叫Andrei Sator。
艺术品伪造者:影片里有一个没有露面的西班牙艺术品伪造者,主角就是用他伪造的一幅名画去接近Andrei Sator的妻子的。这位艺术品伪造者的姓就是Arepo。
剧院突袭:影片开头的一幕发生在一个剧院里,剧院的英文就是opera house。
自由港:影片里提到机场里用于存放尚未交税物品的自由港(free port),其中两位主角多次造访的那个自由港,是由一个叫Rotas Security的公司负责安保工作的。
你看,诺兰把Sator Square上的五个单词,都悄然无声地揉进了影片里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把Tenet看作电影版的Sator Square也不为过。
结语
像上面提到的这些细节,如果不是刻意去考证,大概率会被忽略掉。电影里的这些彩蛋就像导演和观众玩的一个解谜游戏,去破解导演安排在情节里的隐藏信息,也算一种独特的观影乐趣。只是享受这种乐趣,有些门槛,同时还需要付出一些努力。
最后,我想简评一下《信条》这部影片。
我知道,大家会看到很多影评,尤其是看不懂的时候,更会去搜影评来看。不过,我相信我的简评有它独特的价值,因为我学的东西很杂(我理工科和文科的学位都有),看事情往往有不一样的角度。
就像我前面所说,诺兰的片子一向烧脑。但是,诺兰影片难懂,完全是因为诺兰想要传达的概念太复杂,而不是因为它采用了故弄玄虚的叙事手段。
恰恰相反,Tenet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是很简单的,就是以主角的视角按照正向时间顺序在平铺直叙。我们觉得时间线很复杂,只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主角本身看到的东西很复杂。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主角见到的东西和观众见到的东西没有多大区别。换句话说,主角在影片里获取的信息和观众在影片外获取的信息基本上同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条》更像是一部本格推理片。所谓本格推理,是故事主角和观众获得信息一致的一种推理故事结构。像这两年口碑很好的《唐人街探案》就属于典型的本格推理。
只不过和《唐人街探案》不一样,《信条》融入了科幻的成分,大大提高了对观众的要求。看《信条》时,仅仅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是不够的,你还得有丰富的想象力。
诺兰让人佩服的地方就在于,他总是在寻求突破自己。他已经拍过好几部和时间有关的影片了,自己突破自己无疑更加困难。
我不能说《信条》在对时间概念的操作上比《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更高明,但肯定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这是第一次有人在荧幕上表现沿不同时间方向变化的物质在同一个空间内存在是什么样子。这是极大的创新。
沿不同时间方向变化的物质同一个空间内存在,这句话我已经提了两遍了,它是理解影片的关键。
《信条》不是一个穿越片,它讲的不是人回到过去尝试改变未来的故事。它讲的是如果物质可以沿时间轴反向变化,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在我看来,能够想出这样的设定,关键就在于能不能问出what if。
如果这样会怎样?
很多创意都起源于what if。也许一开始的问题很荒谬,但如何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考虑各种细节,说不定就会有惊人的发现。
或许,在酝酿《信条》这部电影之前,诺兰就问了自己:
如果有的物质是沿时间轴反向变化,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这些物质和沿时间轴正向变化的物质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有一种技术能够产生这种物质,人们会拿它来做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之一,就是《信条》。
我想,我们需要多问一些what if,我们也需要一个让人们能够不受限制问出what if的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