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我有亲身经历!
我是父母的独生女儿,也是爷爷奶奶家三个孙辈中唯一的女孩,在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的年代里,由于爸妈的呵护和反抗,我和堂哥和堂弟在爷爷奶奶的地位 一样高。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不但享受到了父母所有的爱和有限的家庭资源,还被父母培养了独立处事的能力。
2013年高考刚结束我和母亲商量:“我想换一部手机。”
“这是计划中的事情。”母亲的态度十分明朗,我一下子就放心了。
“多少价位?”我想知道更多关于手机的问题。
“1500元吧,邻居家小伙高考前就买了这个价位的手机。”母亲十分肯定的语气。
“买那么早?”我有点不明白。
“那小伙担心考不好家里不给买,就提前上车了。”这好像也没有什么毛病。
这下我心里就有底了,报志愿之前和两个好朋友就在手机店环游,几天下来我们三个达成一致:同时购买同款国产手机,价位2600元。
我报了这个价位母亲态度平淡,我忍不住问:“你说隔壁小伙1500元买的手机,以为我也只能买这个价位的手机。”
“他家两个儿子,上一年哥哥1200元买的手机,他今年买了1500元的手机,咱家一个孩子买2600元的手机也正常,毕竟还少了一份学费和生活费,压力不大。”母亲就是这么乐观。
我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校园真大东西三公里,我们又住在东校区,平时去西校区上课要么骑自行车,要么坐校内公交。
我在西北长大,家里有7个月的供暖时间,冬天随时都有热水洗漱。在学校真的有点不适应,洗漱用暖瓶里的水,可是洗衣服对我是个考验。
好不容易熬到寒假回家,爷爷奶奶询问学校情况,看到我起冻疮的手奶奶赶忙说:“买个洗衣机,生了冻疮不容易好。”
返校之前家里人聚餐,叔叔慷慨支援我1000元:“开学买一辆自行车吧!”
大四刚开学,我当初心仪的手机开机键不灵活,屏幕也有一些细小的划痕,我就尝试着和母亲商量:“我的手机感觉不太能用了。”
“原以为能坚持到大学毕业,那就买一部。”母亲口气有点遗憾。
“你打算出多少米?”我和母亲谈事情开门见山。
“穷学生3000元的手机已经不错了。”母亲很痛快。
2016年3000元不是个小数目,但我想一步到位:“我想买个苹果手机,工作后就不换了。”
“要不这样我给你借3000元达成你的心愿。”母亲倒也爽快。
“行,每个月生活费到位我就转过去200,一年多一点就能还完。”我立马赞同母亲的观点,并说了还款方式。
“不用那么麻烦,你父亲每个月少转200生活费就好。”就这样我们母女达成了协议。
其实每月少200元生活费对我生活影响不大,我每年12个的生活费,春节有压岁钱、生日有红包经济上还能过得去。
这笔钱我一直还到工作的第5个月,才和母亲的经济账告一段落。
独生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父母基本都是工薪阶层,经济上不会太抠抠搜搜。
在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前提下超出自己的预算的支出,理应和父母沟通,取得支持方得行动。如果一味透支信誉购买超出能力的东西,后果未必能承受得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