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县第一个五年计划!

作者: 憨儿_d2cd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05:37 被阅读84次
    江北县第一个五年计划!

    江北县第一个五年计划

    文│区委党史研究室  撰稿:杨山山 审核:杨永洪 张明虎

    江北县第一个五年计划!

    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画

    编制与实施同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同年12月18日,江北县人民政府在原大竹林镇成立。随着接管旧政权、征粮缴匪和土地改革任务的完成,江北县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党和全国人民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上来。1954年4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近3年试编的基础上,五年计划开始全面编制工作。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然而此时“五年”已经过半,可以说“一五”计划是一边编制一边实施的。

    在此背景下,江北县根据江津专区的要求,将“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于当时缺乏资料,也缺乏经验和人才,江北县“一五”计划的编制长达4年之久。1952年初,根据中财委要求,县财经委组建,10月即组织人员对全县当年工农业总产值进行摸底调查,为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准备资料。1954年8月,江北县计划委员会成立,开始正式着手编制“一五”计划。根据国家“一五”计划的两项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江北县“一五”计划也是侧重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农、林、水利、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及文化、教育等事业。同时提出,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955年1月,县计委编制的《江北县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草案)经县委讨论通过并报江津专署。4月,江津专署通知各县计委、农业部门的计划干部集中在专署编制农业生产五年计划,接着又编制了工业、文教、卫生事业五年计划。

    1956年9月,江津专署正式批准江北县“一五”计划方案。县计委将“一五”计划按农业、工业、文教卫生事业分别下达到各归口主管部门,再由各归口主管部门下达至基层生产单位。

    江北县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放初期江北县的手工作坊

    工业化建设起步

    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是“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境内的煤炭、机械制造、粮食加工、硫磺等行业进行了逐步完善和发展。

    1954年,江合煤矿公司与县内的沙盔岩煤矿、龙王洞煤矿合并为江北煤矿,并于1956年转为省属国营企业,成为当时唯一的国营煤矿。到1956年,较大的私营煤矿有柳荫的太平煤矿、静观的红光煤矿、统景的东泉煤矿等18个,多改为公私合营,后改为县属国营企业。1957年,江北煤矿总产值达403万元,比1954年增长161.85%。全县原煤产量(不含江北煤矿)为99800吨,比1953年增长了48.5%。

    解放初期,县内仅存少量的私营炼铁企业,多以木材作燃料,土法炼铁,所产生铁产量低,质量不高。1956年3月,由私营企业改造过来的县级国营企业民利铁厂并入江北炼铁厂,年产铁25701吨,是1951年全县生铁产量的8倍多。

    江北县硫磺矿产比较丰富。解放后,化学工业逐渐恢复,硫磺需求量上升,县政府便在产磺区成立硫磺工业同业工会,组织发展私营硫磺矿产。此后,还贷款给各厂矿增添设备,修矿洞,产品由国营商业部门统一收购,以支持私营硫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54年7月,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建立地方国营皮家山硫磺厂,1955年总产值53万元,硫磺产量189吨,毛磺287吨。

    粮食加工、食品、纺织、造纸等轻工业小企业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但布局不均,产量极低,多为满足县内消耗,远远达不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621万元,比1953年增加1415万元,增长117.3%,为全县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江北县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前后江北县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支、商品零售额示意图(单位:万元)

    江北县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时期,江北县农业生产互助组、合作社发展情况表(单位:个)

    “改造”出效益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既是“一五”时期的工作重点,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一五”计划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在县委、县政府倡导下,农民建立起了互助组。后经整顿,大量临时性、季节性互助组转入常年性互助组,互助合作得到完善与巩固,互助组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普遍提高。在1953年底互助组试办合作社基础上,1956年,全县建立初级社2118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77.8%。初级社保留了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产品分配上除按劳分配外,还保留了土地分红,满足了当时农民的需要。1956年春,县里在继续巩固发展初级社的同时,开始了高级社的建社工作,到年末,共建成高级社1968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5.15%。全县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7年,全县平均耕地亩产粮食500公斤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个,450公斤的农业生产合作社3个,400公斤的农业生产合作社34个。农民人均占有粮食由1952年的335公斤提高到376公斤,水利灌溉面积为1952年的3倍多。

    手工业在江北县地方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大多属于自然经济的小生产范畴。在组建加工联营组的基础上,1954年,县里先后建立复兴铁业农具生产合作社、静观农具生产合作社、统景渔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水土手工工业生产小组等组织。1956年底,按地区在铁业、木业、服装、土布等22个行业组建合作社(组)152个,入社(组)人数3024人,占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合作组织中社员之间分工协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私营工商业在江北县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1950年私营经济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3.67%。1953年,县里加快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步伐,政策从“扶持、改革、限制”转变为“利用、限制、改造”,逐步扩大加工订货、包销代购等形式的适用范围,对少数条件成熟的私营企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1955年3月,统景私营景光火柴厂经县政府批准成为公私合营企业,这是江北县对私营工业企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首家企业。1956年7月,113户私营工业企业改造成公私合营企业。合营企业还安排了129名私方人员,分别担任企业领导。年底,全县煤炭、陶瓷、陶器、硫磺、锅铧、火柴、电力、玻璃、碾米、面粉、造纸11个行业10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工人成为企业的真正主人。在对私营商业的改造中,全县场镇有私营商业3831户,包括棉布、百货、粮食等19个行业,1955年前已经纳入经销、代销的1723户。1956年1月下旬开始,对资本家、地主、富农、雇工经营的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对个体商户则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并纳入合作商店,将小商贩组成合作服务商店,下伸到农村定点经营服务。

    江北县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对私营商业改造中,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方针,实行赎买政策,按资本额并入国营商业或供销社。图为1955年的江北县第七供销合作社股票

    通过“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江北县各项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510万元,超过“一五”计划规定的8. 99%。其中,工业总产值达2621万元,农业总产值达9889万元,粮食总产量25661万公斤。原煤、生铁、火柴等9种主要产品产量,其他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财政收支、基本建设投资等均比1952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超额完成了五年计划。与此同时,文教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五”计划的实现,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江北县的落后面貌,成为江北县第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也为今后的工业化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江北县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盛镇现存的过渡时期的标语

    【链接】

    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除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2017年我国已经发布了13个五年计划/规划。

    江北县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盛镇现存的过渡时期的标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北县第一个五年计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rq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