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陵十三钗》早看过,今天才刚把改编自它的小说看完。
相比较电影,小说更真实,也更血腥。
看小说时,悲伤多过愤怒,许多场景不由得让人泪流满面。
而看电影时,则是恨,是国破家亡的恨,是愤怒,是对敌人泯灭人性的愤怒。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
先不考虑两者媒介的表现方式不同,只看拍成电影时,和小说不一样的地方。
一,神父身份的改动
小说中,有两个神父,一个是主教,一个是助理,其中助理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
电影中,只有一个神父出场,也就是小说中的助理,其它神父并无太多戏份。
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1,资源的限制。
考虑到电影时长,场景的预算非常的严格,时间的把控也非常的苛刻,基本上只能围绕着主线,把所有资源都放在必须交代的场景和人物身上。
要是加上主神父,场景会比较难于编排,主角的戏份会被缩减,难于立体的刻画人物。
2,情节的需要。
神父是一开始的情节推动者,后面场景的参与者。
这种角色的定位,不需要过度的让观者知道神父的前世今生,只要把本故事需要的展示清楚就行。
这样改动的后果是什么?
情节变得更紧凑,人物有点脸谱化,没有小说中人物的复杂和深度。
主神父戏份的剔除,让故事的基调变得浅薄,没有那种从宗教角度投射过来的悲天悯人。
在小说中,我觉得有两段主神父的戏份直接奠定了故事的基调。
(1)两次祈祷
第一次是通过广播,得知投降的中国军人被无情枪杀后,主神父让所有人在教堂集合,演奏《安魂曲》,为逝去的亡灵祈祷。
这个场景发生在故事开头的不久,和外界割裂的女学生们,还天真的相信神父说的,日本人是谦让、秩序的民族,南京不出几日就能恢复平静。
希望的破灭,外面的枪声,懵懂的一群少女不知真正祭奠的是何人,印证着枉死冤魂的不甘。
事实的荒谬之处就在于,被守护者不知道是谁在抛头颅洒热血的守护着他们。
第二次是军人牺牲后,主持的一次祈祷。
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事物一点点毁在人面前,面对牺牲的人,人们渐渐知道是谁在守护着这群最弱小的人们。
(2)神父一次一次放弃,求得学生的最终平安。
神父是高尚的,是真的有神性的,无论是情节的推进,还是其中是不是的细节描写。
世界上人都有罪,最大的罪莫过于将恶加驻于最无辜的人身上。
在小说的故事中,女学生是最无辜的,是被守护者,在精神层面的她们是纯洁的象征。
神父为了守护这份纯洁,为了维护最后一片净土,他一直在放弃,过程可能有挣扎,但要下决定时,毫不犹豫。
放弃了伴随多年的汽车,放弃了被收留的受伤军人,放弃了投奔而来的窑姐们。
这种为了守护,而放弃的基调,其实可以看出是种人生的寓意。
身外之物可以抛,哪怕是最心爱的。
亲近之人不得不放下,哪怕是曾守护过自己的人。
最难的是,最后和不得不牺牲自己曾经想保护的人。
这过程中,读者不得不跟着主角一起,一遍又一遍的审视,被守护的这群人是不是真的值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二,军人的死法
电影里,军人是搬出教堂,靠着残壁断檐阻击一队鬼子,最后在一阵火光中和敌人同归于尽。
小说中,军人为了保护12位女学生,忍辱负重自愿被鬼子俘虏,在敌人斩首当场。
为什么要这样改?
电影上映的需要。
小说毕竟没有画面,这要用词不血腥就行。
但电影不行,它必然要把文字具体化,没法过于暴力和血腥。
特别是在内地,电影上的血腥场景,连血都不能过于显露。
要是把军人被斩首的场景真实刻画出来,人心理承受不了。
另外,上电影,就必须要带着主旋律,不能过于真实和黑暗,军人就应该让他完成自己的使命,战死沙场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最符合观众的预期。
这样修改的后果是什么?
军人只是一个符合了,不再是个活生生的人了。
这个人可以姓张,可以姓李,而不像小说中,这个军人就应该是姓戴,是来自河北的军人世家,为了军人荣耀而战的人物。
人物要刻画得好,就必须要真正,应该思考他在真实场景下的各种表现。
小说中,军人一样的会为美人沉醉,一样的会有人的生活索取,一样的会有过各种念头,但这一切都妨碍不了他最终选择的牺牲。
这种人,才让人觉得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是个职业是军人的活生生的人。
最欺辱的死法,代表着最大的牺牲。
网友评论